字词 | 山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 ![]() ![]() ![]() 山地(反)平地 山地shān dì多山的地带。1941年谌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第一章:“在西南高原,即云、贵开析台地,形容这里是一个人类博物馆。最后是藏边山地。” 高山、坡地、山地;平川、平地、平阳地○高山gāo shān(名)较高的山:没有平地,哪能显出~。 ○坡地pō dì(名)山坡上倾斜的田地:~可以造梯田|丘陵地带多~。 ○山地shān dì(名)多山的地带,或指在山上的农业用地:~森林带|~居民 |~怕旱,不怕涝。 ●平川píng chuān(名)平坦的地方:~广野|一马~。 ●平地píng dì(名)平坦的土地:这车只能在~上使用 |~起高楼|~水土不易流失。 ●平阳地píng yáng dì(名)平川:故乡的~看不到山景|好一片平阳大地。 山地←→平地shān dì ← → píng dì山地:在山上的农业用地。 地区 地区地 境 国(南~) 路(外~)壤(僻~;疆~) 方(~言;~外) 邦 地域 阃阈 另见:城市 机构 地方 各地 ☚ 地区 区域 ☛ 山地四川分布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如龙门山、大巴山、米仓山、巫山、七曜山、峨眉山、大凉山和邛崃山等。主要由比较坚硬的岩石,如碳酸盐岩、花岗岩、玄武岩、砂岩、板岩等构成。山地的相对高度大于200米,根据海拔高度分为低山 (<1000米)、中山 (1000米~3500米)、高山 (3500米~5000米) 和极高山 (>5000米)。山地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山地 山地shandi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的高地统称。它是在新构造抬升地区受到外力的剥蚀、侵蚀作用,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山是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组成。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有平顶、圆顶和尖顶的,通常把具有尖状峰顶的称为山峰。山坡是指由山顶到山麓的斜坡,斜坡形态有直形坡、凹形坡、凸形坡和阶梯状坡,它们的形成与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有关。山麓是山的最下部,与平原或谷地相接。山谷是山地中呈条形凹地,是由构造作用、流水或冰川等侵蚀作用而成。按成因划分有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按起伏高度分,小于500米的称为小起伏山地,500~1000米的称中起伏山地,1000~2500米的称大起伏山地,超过2500米者称极大起伏山地;按海拔高度划分,小于1000米者为低山,1000~3500米者为中山,3500~5000米者为高山,大于5000米者为极高山。通常将有成因联系并按一定延伸方向的一组山脉,称为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等。沿一定构造线延伸的岭谷相间的山体,称为山脉,如阴山山脉等。 ☚ 断层构造地貌 高原 ☛ 山地 山地Shandi由许多山岭和山谷组成的群山称为山地。山是与平原相对的地形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山的概念并不严格。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有时把不高的丘陵也称为山,在丘陵地区有时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不太高的丘陵也被称为山。通常人们把山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孤立的山顶称为山峰。沿着山的走向延伸,山顶和山峰的连线称为山脊,两条山脊之间为山谷,山脊和山谷大致平行延伸,沿一定构造线延伸岭谷相间的山体称为山脉,如燕山山脉、太行山脉等。通常将有成因联系的并按一定方向延伸的一组山脉称为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祁连山系等。在地貌划分上通常用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来区分山脉和丘陵,一般将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的称为山脉。小于1 000米者为低山,1 500—3 500米为中山,3 500—5 000米为高山,大于5 000米为极高山。山脉的形成是在内力抬升与外力剥蚀、侵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在新第三纪以前(距今3 800万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中生代以前那里为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的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组成喜马拉雅山体的巨厚海相沉积岩,就是那时的海洋沉积物。我国组织的多次喜马拉雅山综合考察,发现许多古代海洋环境下生长的菊石类和鱼龙化石,是属于中生代的生物。随着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在新第三纪以后(距今3 800—2 600万年)那里海水退出成为陆地,大约距今700万年左右那里陆地也只有1 000米左右的高度,在距今200万年左右,上升到2 000米的高度,距今10多万年前,青藏高原已达到4 000—4 500米的高度,最近10 000年来,又上升了300—500米。现在的青藏高原以每年3—12毫米的速度继续上升,这个速度大大超过它历史上的平均上升速度。青藏高原地壳抬升的动力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 坡地地貌 高原 ☛ 山地一系列山的统称。由若干山岭和山谷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切割密度高、深度大,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强度大,如中国西部的许多山地。 山地地表面起伏显著、群山连绵交错而高差在200米以上的地区。山地高差幅度较大,有险峻陡峭的山坡。按其高程的不同,分为低山(海拔500~1000米)、中山(海拔1000~3500米)、高山(海拔3500米以上) 3种。低山地区一般物产丰富,交通比较方便,利于大部队的作战和行动;中山和高山地区,山形比较险峻,人烟较少,交通不便。 山地 山地壮族地区山地面积广大,东北部山地海拔1500米至1800米,东南部的山地海拔都在1000米上下,西部、西北部的山地海拔1000米至2900米;北部为海南大山和天平山。山地最明显的特征是呈弧形,第一弧由桂北的大南山——天平山——九万大山所构成,为北弧;第二弧由桂中的驾桥岭——大瑶山——大明山——都阳山连结而成,为中弧;第三弧,桂东南的云开大山—六万大山——桂南、桂西南的十万大山——公母山——大青山——六诏山所组成,是为南弧。这三大弧之间,平原、盆地、丘岭、河流广布。这样的山脉格局结构,对气候、水文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交通和农业的发展。 ☚ 高原 丘陵 ☛ 山地陆地上海拔500米以上,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要素组成的高地。黄河流域的山地分布较为广泛,中游、上游及下游均有大面积山地分布。按山地海拔高度及受外力作用的形成差异,可将黄河流域山地划分为3大类型:(1)岩溶作用山地。分布于流域内的各个山地。其中以中奥陶系石灰岩的岩溶比较活跃,有些以岩溶泉的形式出现或以溶洞的形式出现,如临汾盆地的龙子祠泉群、辉县的百泉、济南市的趵突泉等。(2)冰缘作用山地。其中冰缘作用高山主要分布于白石山、达里加山、扎马日根山、青海南山、大坂山、大通山和祁连山等处。冰缘作用极高山,则主要分布于巴颜喀拉山、布青山和阿尼玛卿山等山顶部位。上述二类冰缘山地均由太古界、元古界片麻岩及硅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大理岩,古生界和中生界沙岩、页岩、结晶灰岩、夹板岩,太古界和元古界侵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海拔3500米~6282米,4000米以上分布着高海拔多年冻土。海拔5254米~6282米为冰川作用的极高山,终年积雪,发育有冰碛湖、冰斗湖和角峰等冰川地貌形态。(3)流水作用山地。分布最为广泛,按海拔又可分为流水作用低山、高山、中山。流水作用高山,主要分布于叠山、北山和日月山等地。山体由元古界干枚岩、结晶灰岩、大理岩及片麻岩,中生界沙岩、页岩,中生代侵入花岗岩等组成。起伏高差约为500米~1000米。海拔4000米以上地带分布着高海拔多年冻土。流水侵蚀中山分布更为广泛,主要分布于泰山、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阴山、秦岭、贺兰山、桌子山、六盘山、屈吴山、大坂山、拉脊山等处,山地起伏高差一般为500米~1000米,少数高于1000米,水系发达,侵蚀作用强烈。山体由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安山玢岩、中生界沙岩页岩、燕山期侵入花岩等组成。流水作用低山,则主要分布于鲁西山地、豫西山地和王屋山等处,山地高差一般为300米~500米,侵蚀作用较为强烈,沟谷发育。山体主要由太古界片岩、片麻岩、元古界安山玢岩、石英斑岩、流纹岩、中生界沙岩、页岩,燕山期及太古代花岗岩、玄武岩等组成。全流域的山地地貌形态格局是燕山运动奠定的,后又受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的作用,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及岩溶等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山地地貌形态和格局。 山地mountainous region;hilly area 山地mountainous region;hilly area 山地fields on the hill;hilly land;mountainous are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