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混农林业
在同一块土地上,农民同时或先后经营管理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或牲畜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近年来兴起的混农林业改变了以往农、林业单一经营利用方式,把农业、林业与土地的合理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农村开发特别是山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混农林业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高效种植模式,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更有发展前途。
根据植物使用部位的不同,混农林业的类型有:
❶利用枝叶等为主的混农林系统类型。以茶叶、杜仲、棕榈、攀枝花等利用枝叶树种作为长期和主要作物,与玉米、油菜、小麦、蚕 (豌) 豆、青稞、甘蔗、蔬菜、荞子、水稻等各种农作物和旱冬瓜、云南松、桉树、杉木等树木混合种植。常见于云南山区半山区立地条件较好地段或房前屋后。混作年限视树木密度和生长速度而异,一般3—5年; 房前屋后树木种植密度小,一般常年种植。这样既可获得短期收入,又能以耕代抚,促进林木生长,缩短轮伐期; 在雨季林下种植作物不仅可增加地表覆盖,还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环境资源,形成经济、生态效益俱佳的林粮复合经营系统。
❷以食用性果树为主的混农林系统类型。以核桃、板栗、梅子、樱桃、橙子、梨、苹果、柿子等食用性果树为主要种植树种,在不同的季节混种茶叶、小麦、玉米、油菜、蚕 (豌)豆、蔬菜、荞子、药材等作物的混农林系统类型。这样可使农户在同一地块上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的光热和土地资源,经营多种经济果木和多种农作物。组合多样,长期混作,经济效益显著,水土保持效益明显,全国各地均能见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混农林系统。
❸非食用性果树为主的混农林系统类型。根据某些果实部分虽不能直接食用但能作为调味品、医药、工业原料的木本植物而实行的农林间作,如在油桐、山苍子、肉桂、木姜子、香樟等植物中套种小麦、玉米、甘薯、芭蕉芋等农作物,全省各地均有。
❹用材树种为主的混农林系统类型。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因地制宜混种一些植物,形成长短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其特点是,利用木本植物的主干作木材,因而当栽培到一定时间就直接砍伐,这与其他混农林系统有较大差别,这种类型的混农林业在植株被砍后会导致整个混农林系统的性质改变,另外植株的经济效益只有等被砍伐后才能体现出来,比如林粮系统、林药系统、林菌系统、林草系统等。
❺以农为主的混农林系统类型,是广大农区利用道路、沟渠、河岸、房前屋后种植各种林木,形成农田林网,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同时又能提供部分木材、水果及其他副产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混农林业所具有的集约性特点,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其充分利用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来发展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混农林业技术性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掌握各种实用农林业技术,促进农民致富和经济发展。发展混农林业所输出的产品种类多,数量大,既满足人民各种需求,又能带动乡村加工工业,促进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带来广泛而巨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