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区方言
山东方言二大区之一的方言。分布在山东东部淄河、辛莱线、蒙山以东包括寿光、益都、临朐、沂源、蒙阴、沂南、莒南在内的四十个市县。方音特点:绝大部分地区“精、秋、西”与“经、丘、希”声母不同,“争、抄、生”与“蒸、超、声”声母不同,“日、人、如、软”等字读以i或ü开头的零声母,“割、渴、喝”等字读a韵母,“哥、科、河”等字韵母带u介音,“劈、竹、铁、客”等字(古清入)归上声;东部地区有舌面中音声母[c]、[c′]、[
],“对、算、寸”等字韵母无u介音,阴平(或平声)调值为下降型;西部地区有齿间音声母[tθ]、[tθ‘]、[θ],“爱、袄、暗”等字带舌根鼻音声母ng,“儿、耳、二”等字读[lə];中部地区“灯—东”、“形—雄”韵母相混。方言词语有:自各儿(自己)、儿郎(儿子)、嫚儿(姑娘;女儿)、媳妇(妻子)、婆(奶奶)、姥母(外祖母)、彪子(傻瓜)、眼眉(眉毛)、早起(早晨)、头晌儿(上午)、猪子(猪)、拱子(大麦)、包米儿(玉米)、麻糖(油条)、面汤(面条)、咸盐(盐)、袄子(上衣)、水笔(毛笔)、老鹞子(风筝)、营生(活儿)、听(嗅;听)、稳(放、搁)、烦气(烦)、站(玩儿)、闯门子(串门儿)、歹(吃)、将媳妇(娶媳妇)、拾孩子(生孩子)、狼(贪婪)、窝囊(脏)、善(味道、颜色淡)、中(行、好)、么个(什么)、老鼻子(很多)等。方言语法特点:复数词尾不发达,人称代词复数与单数同形或由单数加“这些”、“那些”等构成;可能补语结构有“动+补+了”(与结果补语同形)和“能+动+了”二种;比较句格式为“A+形+起+B”:他高起我(他比我高);反复问句格式为“A啊吧?”:你去啊吧?(你去不去?)东区方言内,东、西部方言之间有较多差异,可从掖县、莱西、即墨中间划界再分为东莱、东潍两个小方言区。研究山东东区方言的论著有丁惟汾的《齐东语》(载《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卷1期,19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