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但丁研究
茅盾在三十年代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讲话》中,曾提出将但丁与屈原作比较研究的问题。至八十年代这一课题成了研究热点,有十多位学者对此作了专门性探讨。郭维森《屈原与但丁》从作品的个性化、采用象征比喻手法、艺术构思、时代精神、包罗万象、诗歌形式等方面作了同异比较,认为可以说明人类思维的某些一致性和文学创作规律的某些共同性(1988年第三期《南通师专学报》)。徐志啸《屈原与但丁》认为,二者相似相近的为思想政治倾向、艺术风格、时代因素、文化背景、身世际遇五个方面,所不同的是屈原由怨而生,不涉及个人的生活色彩,而但丁是因慕而生,有明显的爱情奉献。并且提出,在“摹仿”理论长期熏陶下的但丁,其作品居然与典型“表现”理论影响下的屈骚基本吻合。进而认为,屈原《离骚》不仅是中国古代抒情诗早期发达的标志,也是世界诗歌发展史上抒情诗早期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比较文学》总第四期,1987年版)。黄颇《〈离骚〉〈神曲〉比较论》认为,在世界文学中,不同国度、时代、作家,而且互不影响的相似作品,其相似主要是社会生活本体与作家主体的种种相似,以及主体对本体的反映和表现方法相仿在文学中的形象反映(1986年第四期《盐城师专学报》)。毛庆《屈骚象征体系研究》一文认为,两位风马牛不相及的诗人及其作品的象征,是在特定的时代以宗教为桥梁走到一起的。屈骚与《神曲》使用象征的差别为:1.屈骚是以单个的形象出现去实现总体意义上的象征,《神曲》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去实现单个的象征;2.屈骚象征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屈原的自我形象,即自我象征,而《神曲》没能树立起最高象征形象,贝亚德只是一个天界的仙女而无法成为人世的楷模(《屈骚艺术新研》)。常勤毅《从但丁和屈原看伟大作家产生之因素》则提出,动荡的时代是伟大作家产生的摇篮,复杂多层次的思想意识是伟大作家的心理结构,高洁不屈的人格是伟大作家的个性,具有开拓性的艺术独创是伟大作家的标志(1989年第四期《齐齐哈尔师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