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测定
尿酸为体内核酸中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在肝脏形成,其含量由核酸分解代谢的速度、肾脏的排泄功能和由饮食摄入核酸量而定。血中尿酸除小部分被肝脏破坏外,大部分被肾小球过滤,其中90%被肾小管重吸收,其余部分经肾脏排出,但肾脏尿酸的清除能力较肌酐和尿素低,正常情况下,其血浆清除值为15ml/min左右。由于其溶解度较低,血中浓度高时,能沉积于关节、耳廓等处,形成痛风石。尿中过多,可形成沉淀甚至结石。
测定尿酸常用比色法或酶学法。比色法是利用尿酸能将磷钨酸还原为蓝色化合物进行比色定量。由于影响检测的干扰物质大多存在于红细胞内,故用血浆或血清进行测定,结果较可靠。酶学法是尿酸经尿酸酶水解后,再测其前后的消光值而定量。该法由于特异性强,已逐渐取代化学法。比色法尿酸正常值男性血浆或血清为2.5~7.0mg/dl(149~416μmol/L),全血为2.2~3.5mg/dl (131~208μmol/L ); 女性血浆或血清为1.5~6.0mg/dl (89~357μmol/L),全血为1.9~2.9mg/dl(113~173μmol/L)。尿液内24h尿酸排泄量与饮食有关,摄入低嘌呤食物时为0.3~0.6g(1.8~3.0mmol),一般食物为0.4~0.8g (2.4~4.8mmol)。新生儿尿中尿酸量较高,约占排出氮的7~8%,故婴儿易发生尿酸盐沉淀。尿酸酶法特异性高,可排除某些非特异性的干扰,一般比比色法测定的结果略低。尿酸增高,见于肾功能损害早期。在含氮代谢产物中,尿酸最易因肾功能损害而潴留于血中,故肾脏病变的早期,血中尿酸可先升高,进展期可高达25mg/dl。但其升高程度与损害不成正比。痛风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常在6~10mg/dl。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细胞核过多破坏者,血和尿中尿酸增高,尤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增高为明显。血尿酸增高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呕吐、泌尿道阻塞、肾盂积脓(或积水)、肾结核、高血压病及大量进食富有核酸的食物,如肝、肾等。血尿酸减少,见于急性肝坏死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和阿斯匹林等药物后。尿中尿酸含量的变化,一般与血内含量增减的原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