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球腺病变
尿道球腺是一对小的、圆形分叶状的腺体,位于泌尿生殖膈内,靠近尿道,其排泄管穿过泌尿生殖膈,开口于球部尿道。可产生非特异性感染、结核、囊肿和肿瘤等尿道球腺病变。
尿道球腺炎及脓肿多继发于淋病,在国内极为罕见;由于淋病治疗技术的提高,在国外本病也大为减少。目前偶可见到因尿路感染而引起的病例。
急性尿道球腺炎 尿道细菌可经球腺排泄管,进入腺体,而引起尿道球腺炎。因排泄管为1.5~2.0cm细长的管道,细菌一般并不易侵入。淋病患者,多在淋病晚期并发本病。冲洗尿道常为致病诱因,也常继发于尿道狭窄。两侧同时患病者较少。多为先后发生。临床病象主要有局部和会阴部肿胀和疼痛,痛向阴囊及大腿内侧放射。尿道刺激症状明显,排尿时疼痛加重。肛门指诊可触到肿胀的尿道球腺,呈硬结样,压痛明显。同时体温及白细胞升高。如炎症继续发展使排泄管受阻,则尿道球腺逐渐肿大,并易形成脓肿,出现会阴皮肤红肿和波动。若不及时治疗,可自行破溃,形成瘘道,或发生尿外渗。宜安静休息,并给予抗炎治疗,如已形成脓肿,应先用尿道探子扩张尿道,促使脓液经尿道排出,或通过尿道镜,由尿道内切开排脓。
慢性尿道球腺炎 此病较少见,由于尿道球腺的排泄管细而长,引流不畅,治愈困难,遂成慢性炎症,如不形成窦道或出现急性炎症时,多无任何症状,常被忽略。诊断主要是通过肛门指诊,于会阴缝际的两侧或偏侧可触到硬结;在插入尿道探子时,常可在会阴部触到硬结;尿道镜检查,有时亦可见排泄管排出脓液。局部按摩或理疗,可促使尿道球腺内容的排空或炎性分泌物的吸收。如感染长期不愈,需行局部切开引流。
尿道球腺结核 本病少见,多继发于泌尿生殖系结核。在距肛门数厘米处,会阴缝际的两侧,出现鸽蛋大小圆形肿块,硬结逐渐增大,继而形成结核性脓肿。最初局部感到不适,仅有轻度压痛,局部皮肤轻度发红。炎症向周围扩大时,偶有排尿困难,或有轻度周身不适、低热、倦怠感。如合并有继发感染,则出现急性炎症。局部脓肿常向会阴部破溃而形成尿道瘘。治疗包括全身疗法和抗结核的药物治疗,如已形成脓肿,常需穿刺抽脓,并局部注入抗结核药物。
尿道球腺囊肿 多因尿道球腺患有慢性炎症,如淋病时排泄管闭塞所致。在初生儿则由尿道球腺排泄管先天性闭锁所引起。有两种类型的囊肿,一为囊肿向尿道内长大,因而引起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尿道内插入器械,于尿道球腺部受阻; 另一类型为囊肿向尿道外长大,于会阴可触到包块,多无症状,偶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如尿频、尿线细而无力,甚而发生尿潴留。如并发感染,则症状与急性尿道球腺炎相同。通过会阴部检查与直肠指诊,在会阴部可触到肿胀或囊性肿块;尿道镜检或尿道造影,可见尿道管腔有充盈缺损及受压等现象。应与该处的尿道憩室及肿瘤鉴别。治疗可用手术切除囊肿,但要注意术后可能发生阳萎,如囊肿无任何症状时可不手术。
尿道球腺肿瘤 尿道球腺恶性肿瘤极为少见。在临床上与尿道癌难于鉴别,但在病理上两者完全不同,尿道癌多为鳞状上皮癌,而尿道球腺癌则是一种腺癌,由柱状上皮构成。临床上于会阴部可触到包块,晚期时在会阴部及直肠有痛觉或于排尿时有剧痛。与尿道癌不同,多无排尿困难。直肠指诊,于尿道球腺处可触到坚硬的包块;尿道镜检或尿道造影有助于诊断; 必要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须经会阴作肿瘤广泛切除及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