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胆色素检查
尿中可检查的胆色素有直接胆红素、尿胆素原和尿胆素,简称“尿三胆”。尿三胆检查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
尿胆红素检查 尿胆红素系指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血中间接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绝大部分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成复合物,不带电荷,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带电荷,水溶性。由胆道排入肠腔的直接胆红素不能透过肠粘膜细胞而被再吸收。当直接胆红素血中浓度超过肾阈时,可经肾排出。由于正常血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很低,故尿中不出现胆红素。若在尿中出现,则反映血中直接胆红素浓度增加。检查尿胆红素的临床意义与检查血清直接胆红素相同,是发现胆道阻塞或早期肝实质损伤较简便的实验方法。
早在1826年,Gmelin就用发烟硝酸氧化的原理检查尿胆红素,一百多年来屡经改进,到目前已有几十种方法,均较简便,但多适合于定性和半定量,而用于定量者仍不够准确。常用的较敏感的方法有: 在尿中加入三氯醋酸氯化铁溶液,使胆红素呈绿色反应的氯化铁氧化法和胆红素与重氮试剂呈紫色反应的重氮法。其结果均用“-”~“++++”表示。正常值为“-”。凡能使血中直接胆红素增加的疾病,都可使尿中胆红素呈阳性反应。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为阳性,其强度常与阻塞程度成正比。肝细胞性黄疸其阳性强度常不如阻塞性黄疸显著。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检查为阴性。肝细胞排泄障碍或损伤,也可引起血中直接胆红素增加,使尿胆红素呈阳性反应,如慢性特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和慢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Rotor综合征)等。肾脏对胆红素的排泄阈值波动较大,甚至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也有差别。如急性肝炎在黄疸前期大部分患者排泄胆红素的肾阈下降,即使血中胆红素尚在正常范围,尿胆红素亦可出现阳性;肝炎后期由于肾阈上升,虽血中胆红素比较高,而尿中反可无胆红素排出。尿中所含内生和外源性物质十分复杂,有许多物质和药物常能干扰尿胆红素试验的显色反应,易产生假阳性,如水杨酸、吡啶类药物和尿蓝母等。检查胆红素的尿标本应新鲜,放置过久或日光照射,都能使胆红素破坏而使结果偏低。
尿胆素原和尿胆素检查 直接胆红素经胆道排至肠腔,至回肠末端和结肠部位被肠道细菌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被肠道吸收,再经肝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仅有小部分由肾小球滤出和从肾远曲小管排泄,称为尿胆素原。尿胆素原与空气接触稍久,即被氧化成褐色的尿胆素。检查尿胆素原和尿胆素的临床意义相同,故通常仅检查尿胆素原。尿胆素检查是应用尿胆素能与乙酸锌形成绿色荧光复合物的原理,其结果用“-”~“++++”表示。正常新鲜尿标本尿胆素为“-”。尿胆素原是应用尿胆素原与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形成樱红色化合物的原理检查。定量试验尿胆素原正常值0.2~2.0mg/24h。定性试验结果用“-”~“++++”表示,正常人因尿中含量低,故尿胆素原定性呈弱阳性或阴性,阳性者可将尿稀释20倍,如仍为阳性才有意义。尿胆素原排泄量除每日不同外,24小时内也有一定波动,一般在下午为排泄高峰。尿胆素原增加的原因有:
❶生成增多,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因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相应生成直接胆红素增加,使尿胆素原排出增多。恶性贫血或骨髓无效造血旺盛,由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转变的胆红素过多所致的尿胆素原增加也属此类;
❷肠道吸收增加,如长期便秘或肠道细菌侵入小肠上部,使尿胆素原生成和吸收增加;
❸肝功能减退时,自肠道内吸收的尿胆素原再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能力降低,使尿中胆素原排出增加;
❹短路形成,如自然形成或手术造成的门腔静脉分流,使从肠道吸收的尿胆素原不经肝脏,直接由短路入静脉。在黄疸病人尿胆素原减少或消失,主要见于胆道受阻,直接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使尿胆素原产生减少;服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细菌受抑制和新生儿由于肠道细菌缺乏都能使尿胆素原产生减少;肾功能减退,也会因排泄障碍使尿胆素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