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冲击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为挽救美危机,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外方面采取两大措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导致西方股价普遍下跌,从而加剧了西方国际间的摩擦和混乱,对日本影响尤为严重,故被日本金融界称之为“尼克松冲击”。东京的股价仅8月17日一天就下跌了7.7%,从8月16日至19日的4天之内,共下跌20%,共抛售出近22亿美元。 尼克松冲击 尼克松冲击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为摆脱美国经济的困境,挽救美元危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导致西方股价普遍下跌。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严重,故日本金融界称之为“尼克松冲击”。 1960年美元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维持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在国内采取了“利息平衡税”、“自愿限制对外贷款指导方针”(VFCR)等各种紧缩政策;在国际上则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合作,通过建立“黄金总库”,签订“互惠信贷协议”和“借款总安排”等办法,试图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和保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然而,这些措施实施后效果未尽人意,其并不能改变美元汇率下跌,黄金价格上涨的状况。到60年代中期侵越战争扩大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严峻,美元贬值严重。1968年爆发了抢购黄金的风潮,此时“黄金总库”已无力维持市场金价,终于在同年3月停止活动,改行“黄金双价制”,即在两个黄金市场上实行两种不同的价格,所谓两种不同的价格,一是指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在各国官方结算时使用;二是指随供求关系变化的自由市场价格。在“黄金双价制”下,美元的兑换性实际上已受到很大限制。1969年8月美国爆发的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971年8月。美国的财政赤字扶摇直上,外贸逆差大量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金价的上涨和美元的下跌。在这种情况下,持有美元储备的一些西欧国家决定提前用美元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同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其结果,造成美国的黄金储备锐减。到1971年8月,仅为97亿美元,是1935年以来的最低点。面对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美元危机,防止黄金继续外流,尼克松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即实行所谓的“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停止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对外援助减少10%;对内实行工资、物价冻结,并实行减税和削减政府开支。 由于美国停止了美元同黄金的兑换,使得拥有巨大美元储备的国家惶惶不安,同时也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西方主要的外汇市场当即宣布停业,证券交易所连续几天不开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常的金融运行秩序完全被打乱。东京的股票市场所受震荡更为剧烈,股票价格猛跌。从1971年8月16日到19日的四天之内,日本东京道·琼斯股价下降了20%多。对增收商品进口附加税10%的规定,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表示不能接受,有50多个国家参加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强烈反对美国把它的国际收支赤字转嫁给所有的欧洲伙伴。美国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关税的作法,尤其对于历来与美国有大量出口的日本等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尼克松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实施了32个半月,于1974年4月30日结束。该政策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条件来维持美元地位,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其他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而且即使如此,其实施后也未收到预期效果,美元危机又多次爆发,终于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 肯尼迪冲击 原油冲击 ☛ 尼克松冲击 尼克松冲击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为挽救美元危机,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外方面采取了两大措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导致西方股价普遍下跌,从而加剧了西方国际间的摩擦和混乱。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对日本的影响尤为严重,故被日本金融界称之为“尼克松冲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搜刮到大量的黄金。战争结束前的1944年7月,美国倚仗它当时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大部分黄金储备的优势,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迫使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接受一个以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制度,即各国必须确认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黄金的官价。这就使美元居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储备手段。 然而,从40年代到60年代的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始终处于摇摆状态中,美国政府为此曾采取种种紧缩政策以维持美元的地位。1969年8月美国爆发的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到1971年8月已持续两年之久。面对日益恶化的内外交困,尼克松政府改而推行了“扩展”政策,即大搞赤字财政、放宽信贷、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回升。但是,其结果不仅没有摆脱由越南战争所造成的困境,反而大大加深了财政金融危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对外贸易逆差,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据美国官方透露,1971年度财政赤字高达232亿美元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仅次于1968年度的最高赤字;1971年第二季度国际收支逆差达到57.66亿美元;一向在对外贸易方面有大量顺差的美国,1971年4月起连续四个月出现逆差,1971年头7个月的外贸逆差共有6.76亿美元,而1970年同期则有将近20亿美元的顺差。在此情况下,人们纷纷抛出美元,西欧货币市场黄金猛涨,美元暴跌。 美元大量外涌,使西欧许多国家的美元储备不断增加,而接受大量不断贬值的美元又必然加剧本国的通货膨胀。因此,英法在自己的美元储备大量增加之后,决定提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偿还债务,以便把过多的美元推出去。1971年8月9日,法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偿还60900万美元的债务。同日,英国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偿还61400万美元的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鉴于拥有的美元过多,遂规定法国和英国还债时要用供应量较少的荷兰盾和比利时法郎,于是,法英两国的中央银行就用美元向荷兰和比利时换取荷兰盾和比利时法郎,而荷比两国又用这些美元向美国换回本国货币以使美元脱手。因此,美国就在8月9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价值86200万美元的荷兰盾和比利时法郎。按规定,法国在偿还债务时还须有一定比例的黄金,所以,法国就以还债为由又用美元向美国购买了价值19100万美元的黄金。而1971年6月底,美国的全部货币储备仅为135亿美元,这是193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黄金储备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存放的以外,实际上只有99.59亿美元。7月份,瑞士又向美国兑换了5000万美元的黄金,再加上8月9日法英两国提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偿还债务的这场货币交易,美国的全部货币储备就锐减到124亿美元,其中黄金储备则约减到97亿美元,这是1935年以来的最低数字。而美国对外短期负债却达500亿美元,其中掌握在外国中央银行手中的随时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的美元就达300多亿,美国已陷于债台高筑的困境。由于1971年5月至8月,西方金融市场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国家货币之风一直没有平息,美元不断暴跌,黄金连续猛涨,一些国家仍陆续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此时的美国又正处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同时并发的严重时期,生产下降、赤字庞大,对外贸易连月出现逆差,国际收支急剧恶化,黄金储备日益枯竭,情况十分严峻。为防止黄金继续外流,为摆脱自身的危机,尼克松政府终于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暂停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至此,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事实上已告结束。 割断美元同黄金的联系,这就使储备有数十亿以至上百亿美元的一些国家惶惶不安,这种以牺牲别国利益来维持美元地位的新经济政策更加剧了西方国际之间的矛盾。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外汇市场当即宣布停业,证券交易所连续几天都无法开门,国际贸易也无法进行,整个资本主义金融秩序一片混乱。东京的股票价格猛跌,特别是一些对美国出口的工业公司的股价,仅8月17日一天就下跌7.7%,从8月16至19日的四天之内,共下跌20%,整个日本被笼罩在尼克松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阴影之下,人们争先恐后抛售美元,8月16~19日, 共抛售出近22亿美元。 对增收商品进口附加税10%的规定,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表示不能接受,有50多个国家参加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强烈反对美国把它的国际收支赤字转嫁给所有的欧洲伙伴。美国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关税的作法,尤其对于历来与美国有大量出口的日本和联邦德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特别是日本,由于它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超过任何西方国家,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占日本总出口额的1/3以上;美国增收进口附加税,使日本每年对外贸易损失约25~30亿美元。 新经济政策也同样使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受到影响,要求发展中国家担负这种额外负担是极不公平的。总之,1971年8月15日宣布的新经济政策用削弱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商品竞争能力,以扭转美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劣势,严重危害了许多国家的利益,使得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进一步加剧。 ☚ 肯尼迪冲击 原油冲击 ☛ 00001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