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尹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尹文Yǐnwén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考略》 亦收并注其源: 献玉/田父得玉/黄公/山雉与凤凰 ☚ 舐痔结驷 献玉 ☛ 尹文 030 尹文战国学者。又称尹文子。宋尹学派的代表,与宋钘齐名。齐宣王、湣王时和宋钘、彭蒙、田骈同在稷下学宫游学。其形名论的逻辑思想强调正名。《尹文子·大道》篇说:“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大道不称,众(形)必有名。生于不称,则群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将大道 (范畴) 与名 (概念) 区分为“无形”与“有名”之别,然后一方面既要正形以正名,另一方面又要正名以正形,理论上自相矛盾。其关于名的逻辑分类,被视为一种创新。将名分为3种:“一曰命物之名,方圆黑白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 (同上)其学说为公孙龙所称道。《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1篇,列入名家。一说《管子》 中的 《白心》篇亦是其著作。 ☚ 庄周 公孙龙 ☛ 尹文约前360—前280战国时齐人,与宋钘齐名,共创宋尹学派。曾游学于稷下学宫,劝学齐宣王实行“无为”政治。认为“圣人寡为而为天下理”。强调“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对刑名学论述精当。其学说为公孙龙称道。著作已佚,今本《尹文子》系后人伪托;郭沫若认为,《管子·白心》为其著作。 尹文约前360~前280宋尹学派代表人物。又称尹文子。战国时齐国(今山东)人。齐宣王、湣王时曾游学稷下。据《说苑》云,他曾劝齐宣王实行“无为”,“圣人寡为而天下理”。后又与齐湣王辩论“士”的标准,认为“见侮而不斗”不算耻辱,不失为士。据《吕氏春秋·正名篇》记载,他对形名论述甚精,强调“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其学说为公孙龙所称道。《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为“名家”,已佚。 尹文 尹文约前360-约前280稷下学者。亦称尹文子,战国后期齐国人。与宋钘齐名,同为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庄子·天下》)。强调名实相符,上下有等。“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尹文子·大道上》)。即要用传统概念之名,去矫正变化混乱了的实。主张以法制为准绳,以赏罚为手段,“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庆赏刑罚,君事也;守职效能,臣业也;君料功黜陟,故有庆赏刑罚;臣各慎所任,故有守职效能。”(同上)把名实和法度结合在一起,“以名稽虚实,以法定治乱”(同上)。齐宣王叹“寡贤”,尹文为之论上下;齐湣王欲“求士”,尹文对之讲赏罚。主张认识万物须排除主观成见;思想渊源归本于大道。《周氏涉笔》谓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可谓得其真谛。《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今存《尹文子》是经魏晋时人整理之书。 ☚ 心性 尹文子 ☛ 尹文战国时哲学家,宋尹学派代表人物。和宋钘同游稷下,提倡“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主张“禁攻寝兵”,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现存《尹文子》,系后人伪作。 尹文约前350—前285战国时齐国人。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保存在《庄子·天下》中。一说《管子》中的《白心》是他的著作。善辩论。主张“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反对兼并战争;提出“见侮不辱”的观点,为“见侮而不斗”的主张辩护;主张认识事物应先破除认识上的偏见(“接万物以别宥为始”)。 尹文 尹文约前360—前280亦称“尹文子”。战国时思想家,宋尹学派代表人物。齐国人。与宋钘同游稷下,并齐名。曾劝说齐宣王实行“无为”之治。精于“名”(概念)的分类与分析。提出“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尹文子》)。在心理学方面重要的主张是与宋钘一起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庄子·天下》),强调认识事物要破除主观偏见。其学说在先秦学者中有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 ☚ 庄子 荀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