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尸体发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尸体发掘

尸体发掘

在法医学实际工作中,有时遇到尸体未经检查即行埋葬;或虽经解剖,但检查不完全;或对原鉴定有所怀疑,尤其是怀疑有犯罪行为,根据已有的材料,难以做出结论时,为进一步提供鉴定依据,往往又将已埋葬的尸体挖出进行检查,称为尸体发掘。发掘尸体不得轻易从事。要根据不同案例的具体情况,事先既要充分估计其难度,又要考虑只要仍有可能获得部分补充检验资料者,便应尽快进行挖掘。
挖掘前必须了解案情经过、死者健康状况、过去病史、死亡当时的尸体情况、埋葬时尸体的衣着、装饰物、棺木质量、埋葬的时间、地点、深度、周围环境等,做出挖掘尸体的周密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检验的重点、采取何种检材和有关器材的准备等。
尸体发掘一般是在司法工作人员主持下,由能确认死者的见证人(死者的亲友或掩埋者)和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下进行。见证人指出埋葬的地点,辨认墓碑或其他标志。挖掘时注意避免棺材盖塌陷,致泥土漏入棺内而影响检验结果。对没有棺材而用其他物件(如草席等)包裹的尸体,挖掘时更应预防挖掘工具损坏尸体,一般应从上向下,从四周向尸体挖掘,由见证人辨认死者的容貌(多因死后变化而不易辨认)及衣着等实物特征,在确认死者无误时,将尸体取出。
从尸体挖掘开始至检查结束,应将检查所见做好详细记录并照相保存。
检查时注意,尸体未高度腐败,软组织尚完好时,可按一般法医学尸体检查程序进行。如尸体已高度腐败,应注意不要将腐败水泡与烧伤水泡相混淆; 如有胃肠等脏器穿孔,应仔细辨别是生前穿孔还是死后自溶所致。如棺内发现胎儿尸体,注意是否为死后分娩。腐败还可使生前的软组织损伤和各内脏的病变难以辨认,如颈部索沟或扼痕变成模糊不清,胸腹腔积水可向体外渗出,生前出血形成的凝血块发生溶解等。骨胳上的损伤则可长期保存。如局部损伤软组织中嵌留有凶器的金属、刀片、砖石碎块或其他异物,对损伤凶器推断极有价值,应拍照,并留取标本。有时还需采取死者的牙齿印痕(印模)、指纹,并采取毛发等检材作血型检验。怀疑中毒的尸体,在可能条件下,要采血、尿、胃内容物及肝、肾、脑等内脏作为毒物分析检材。如尸体已高度腐败,则需采取相当于上腹部的肉泥及颅腔内腐败的残余物。如仅有尸骨,则应采取相当于上腹部的脊椎骨、棺木板及其底板下的泥土,并采取头发、股骨等检材。棺木或周围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如砷)可侵入尸体组织,因此须提取棺材盖、底、左右的棺木及棺材上下左右的土壤约1000g和衣服碎片等检材一齐送验。应即时将检材分别装入玻璃瓶中,瓶盖应盖紧密封,以免接触空气过久发生变化。取材过程中应避免与别的物体接触或泥土污染,避免水洗或用固定液浸泡。应当写明检材名称,编好号码,以便送检。毒物分析申请单,应注明死者姓名、案情摘要、死亡日期、埋葬日期、地点、埋葬深度、土壤性质以及挖掘尸体的日期。并将原尸体解剖鉴定书的摘要及本次挖掘尸体的解剖记录一并附上。关于发掘尸体检材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见“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 碎尸检查   个人识别 ☛
000077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