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少阳病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少阳病辨证

六经辨证。 外感伤寒病过程中由于邪犯少阳胆腑, 机枢失运, 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本证之邪既不完全在表, 又未完全入里, 而是邪居半表半里, 故又称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辨证

少阳病辨证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并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互为表里。手少阳经脉,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属三焦。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行人身之两侧。三焦与胆,经脉相连,其气互通。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安和。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正常升降,故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各有所司。
少阳经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主半表半里,为三阳经之枢纽。少阳病,多由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侵,郁于胆腑,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枢机不利所致。由于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则可影响脾胃,故常出现某些胆气犯胃证候。由于本病既不在太阳之表,亦非阳明之里,故称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为法,汗、吐、下等法均属禁忌。
少阳外邻太阳,内近阳明,故病邪入于少阳,每多传变。因此,临床上除少阳病主证外,其证情常有兼挟,或兼太阳表证,或兼阳明里证,或兼下利,或兼水饮,或兼烦惊谵语等症。
少阳病主证
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等为主要见症。多由于太阳病邪不解,传入少阳经所引起;亦可因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乘袭,发自少阳本经;或厥阴病正气来复,病情转出少阳所致。邪入少阳,枢机失制,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郁正衰则恶寒,正胜邪却则发热,邪正交争,故呈往来寒热之象。少阳经脉,布胸胁,邪犯少阳,经气违和,故胸胁苦满。胆气犯胃,气机不畅,疏泄失职,胃失和降,则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呕。少阳火邪内郁,扰乱神明,故心烦。胆火循经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邪热未入阳明之里,故苔尚薄白。脉弦则为少阳主脉,乃因肝胆气郁所致。本证治疗应以和解少阳为法。
少阳病兼证
临床常见者,多为兼太阳证、兼阳明证、兼下利、兼水饮及兼烦惊谵语等,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详见下表:

少阳病兼证证治简表


证候病 因 病 机临 床 见 症治 法
兼太阳证太阳病邪不解,波及少阳,或太阳少阳二经
同时受邪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头目昏眩,颈项强,四肢关节
烦痛,微呕,心下支结或痞硬,苔白,脉浮或弦
发散表邪,和
解少阳
兼阳明证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胃肠燥实,少
阳阳明同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吐不止,上腹
‘部拘急疼痛,或痞硬,郁郁而烦,大便秘结,或潮热,
或下利,苔多黄燥或白厚而干,脉弦有力
和解少阳,兼
通阳明
兼下利少阳邪热,内袭阳明大肠,逼液下趋。胆热
犯胃,胃气上逆
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腹泻,肛门灼热,或下利腹痛,
里急后重,小便黄赤而短,或呕吐苔黄,脉弦数
清热上利,或
兼以降逆止呕
兼水饮邪犯少阳,经气不宣,疏泄失常,以致三焦
壅滞,决渎失职,水饮内停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如有物支撑状,心烦,渴而不
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
和解少阳,温
化水饮
兼烦惊太阳伤寒,误用攻下,损伤正气,病邪乘虚
内陷,以致邪气弥漫,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全身困
重,不能转侧
和解泻热,重
镇安神
☚ 阳明病辨证   太阴病辨证 ☛
000095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