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外感伤寒病过程中由于邪犯少阳胆腑, 机枢失运, 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本证之邪既不完全在表, 又未完全入里, 而是邪居半表半里, 故又称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辨证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并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互为表里。手少阳经脉,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属三焦。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行人身之两侧。三焦与胆,经脉相连,其气互通。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安和。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正常升降,故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各有所司。
少阳经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主半表半里,为三阳经之枢纽。少阳病,多由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侵,郁于胆腑,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枢机不利所致。由于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则可影响脾胃,故常出现某些胆气犯胃证候。由于本病既不在太阳之表,亦非阳明之里,故称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为法,汗、吐、下等法均属禁忌。
少阳外邻太阳,内近阳明,故病邪入于少阳,每多传变。因此,临床上除少阳病主证外,其证情常有兼挟,或兼太阳表证,或兼阳明里证,或兼下利,或兼水饮,或兼烦惊谵语等症。
少阳病主证 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等为主要见症。多由于太阳病邪不解,传入少阳经所引起;亦可因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乘袭,发自少阳本经;或厥阴病正气来复,病情转出少阳所致。邪入少阳,枢机失制,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郁正衰则恶寒,正胜邪却则发热,邪正交争,故呈往来寒热之象。少阳经脉,布胸胁,邪犯少阳,经气违和,故胸胁苦满。胆气犯胃,气机不畅,疏泄失职,胃失和降,则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呕。少阳火邪内郁,扰乱神明,故心烦。胆火循经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邪热未入阳明之里,故苔尚薄白。脉弦则为少阳主脉,乃因肝胆气郁所致。本证治疗应以和解少阳为法。
少阳病兼证 临床常见者,多为兼太阳证、兼阳明证、兼下利、兼水饮及兼烦惊谵语等,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详见下表:
少阳病兼证证治简表
证候 | 病 因 病 机 | 临 床 见 症 | 治 法 |
兼太阳证 | 太阳病邪不解,波及少阳,或太阳少阳二经 同时受邪 |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头目昏眩,颈项强,四肢关节 烦痛,微呕,心下支结或痞硬,苔白,脉浮或弦 | 发散表邪,和 解少阳 |
兼阳明证 | 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胃肠燥实,少 阳阳明同病 |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吐不止,上腹 ‘部拘急疼痛,或痞硬,郁郁而烦,大便秘结,或潮热, 或下利,苔多黄燥或白厚而干,脉弦有力 | 和解少阳,兼 通阳明 |
兼下利 | 少阳邪热,内袭阳明大肠,逼液下趋。胆热 犯胃,胃气上逆 | 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腹泻,肛门灼热,或下利腹痛, 里急后重,小便黄赤而短,或呕吐苔黄,脉弦数 | 清热上利,或 兼以降逆止呕 |
兼水饮 | 邪犯少阳,经气不宣,疏泄失常,以致三焦 壅滞,决渎失职,水饮内停 |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如有物支撑状,心烦,渴而不 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 | 和解少阳,温 化水饮 |
兼烦惊 | 太阳伤寒,误用攻下,损伤正气,病邪乘虚 内陷,以致邪气弥漫,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 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全身困 重,不能转侧 | 和解泻热,重 镇安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