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少数民族卫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少数民族卫生

少数民族卫生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和帝国主义的肆意掠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各种疾病蔓延,尤其是天花、霍乱、鼠疫、疟疾等传染病危害更大。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大力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1951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卫生会议,确定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建立卫生机构,配备并培养卫生干部,分别地区及疾病的实际情况,实行收费、减费或免费的医疗政策,以停止人口减少,疾病蔓延的严重现象。少数民族卫生会议以后,经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颁布了《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少数民族地区性病防治工作方案》、《少数民族地区疟疾防治工作方案》、《少数民族地区妇幼卫生工作方案》 四个文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卫生工作,使之成为施政中心任务之一。卫生部派出四个卫生工作队到少数民族地区,派遣四批卫生干部到西藏,以后还不断向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云南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派遣医疗队,帮助建立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少数民族医药卫生干部,开展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选派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卫生人员中,高级卫生人员就有5,300余人。从1952年起,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新疆、青海、内蒙、西藏、西康、云南、贵州和广西,陆续开办了卫生学校,培养医士、助产士、护士和检验人员。为照顾具有相当高中程度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医药院校,中央民族学院和有的地方民族学院开设了医预班,北京、上海、长春、西安、广州等省、市的医学院开设民族班,专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医学人才。另外,采取选送少数民族卫生人员到内地进修学习,组织内地卫生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以短期讲学、疑难病症会诊和交流经验等形式,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除拨给正常的卫生事业经费,还另外拨给卫生事业补助费,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西藏,1965年全区卫生事业机构数即已达到193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2,422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藏自治区扩建了拉萨市藏医院,内蒙古新建了民族医学院,新疆成立了维吾尔医研究室。有关省、区还发掘、整理、编著、翻译、出版了一批民族医药著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机构,由1952年的1,100余个,发展到1982年的28,237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17,800余人,发展到1982年的368,850人,其中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80,500人(包括民族医3,402人)。各自治区的首府都建起了较大规模的综合医院,地区(州、盟)到各县(旗)基本上都有了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所)。此外还建立了一批医学教育、医学科研、药品检验、专科防治机构和民族医药的教学、医疗、科研机构。农村、牧区生产大队,大部分建立了医疗站或卫生所,培训了大批赤脚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疾病防治工作也取得很大成效。早在五十年代末鼠疫、性病、回归热等疾病已基本消灭,基本控制了疟疾的大面积流行。六十年代初天花即已绝迹。其它疾病也显著减少。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有很大增长,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那种缺医少药,疫疠猖獗,人口锐减的状况。据1982年统计,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7,233,25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 同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比较,汉族人口增长43.8%,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68.4%。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由1964年的10个增加到15个。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既是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边防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认真做好。

☚ 合作医疗   工业卫生管理 ☛
000142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