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少年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少年行 少年行唐组诗名。七绝。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一四。宋郭茂倩收录此诗于《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结客少年场行》后,并引《乐府解题》曰:“《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又引《广题》曰:“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高步瀛认为“摩诘此诗言少年任侠杀敌报国,盖反前人之意”(《唐宋诗举要》卷八)。《少年行》共四首,相合是一组诗,分咏游侠少年的豪情、壮志、立功、受赏,分开各首又具独立意义,其中以第一首“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和第三首“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尤为著名。前首通过高楼纵饮的典型场景,描写游侠少年风流倜傥、英武豪迈的精神风貌;后首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其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昂扬斗志,都写得形象鲜明,笔墨酣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出王维前期诗作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特点。 ☚ 观猎 使至塞上 ☛ 少年行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江亭 下一篇:绝句四首 → 诗词简介: 这首七言绝句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作于成都,是说那些权贵们的子弟,依仗权势,恣情放肆,既非才流,亦非侠士的浪荡儿郎骄横的神态——他们马上来去, 当阶下马,横坐人床,连个姓名也不通;粗鲁蛮横,指着瓶子要酒喝,颐指气使的神态令人愤慨、恶心。无情揭露,极尽讽刺。
少年行 红玉鞍骄碧玉骢, 乐游原上柳丝风。 此诗讲自古人才出贫贱之理。 首二句写贵胄公子的冶游。“红玉鞍”、“碧玉骢”,交代了贵胄公子的身份地位。红玉镶嵌的马鞍,碧玉装饰的宝马,骑在马上的是骄横而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儿。“柳丝风”,写风之柔和。在这么一个风和日丽之日,贵胄公子们一个个骑着代表他们的身份、地位、富有的宝马,来到乐游原上冶游。“乐游原”,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 诗的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望着这些在乐游原上趾高气扬的贵胄公子,作者不禁想到了皇上刚刚下达的求贤诏书。诗中对求贤诏书一词用“诏求季布”指代之。“季布”,秦末汉初人。曾为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屡次将兵困辱汉高祖刘邦。项羽自杀后,刘邦下令以千金重赏通缉季布,季布匿于鲁人朱家处。后由朱家说服刘邦手下名将灌婴,并由灌婴说服刘邦,赦免季布,召拜郎中。诗中显然以季布指代贤士。皇帝的诏书要求贤,可在这些“红玉鞍”上的公子哥中,谁是皇上要找的贤士呢?作者蹙眉摇首,暗自叹息:要找今日的季布,要找真正的贤士,恐怕只有到他们身后的三千奴仆中去寻找吧! 贵胄公子,养尊处优,生活淫逸,看看他们的马即可明白一切。倒是那些身后的奴仆,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其中有些人天资极好,又久经生活磨炼,在社会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他们之中应有真正有用的人才。 少年行[唐]张籍 少年从猎出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娼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曹植《结客篇》说:“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乐府便取其首句为题。《乐府题解》云:“《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乐府广题》又据《汉书·尹赏传》云:“汉长安少年杀吏。尹赏为长安令,尽捕之。长安中为之歌曰:‘何处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复何葬。’”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之编入《杂曲歌辞》,并加按语说:“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少年行》即由此变出。 张籍此篇的首二句上来即突出主人公的平步青云,少年得志:“少年随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长杨”,是汉代行宫名,因宫有长杨树而名,故址在今陕西周至(本作盩厔)东南。《三辅黄图·宫》载:“长杨宫,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羽林郎”,是汉代官名,有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羽林郎比三百石,掌宿卫侍从。员无定数,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补任。此二句写“少年”因随从皇帝出猎长杨宫受到赏识而在宫内新拜了羽林郎的官。三四句写“少年”的骁勇善射:“独到辇前射双虎,君王手赐黄金铛。”“辇(nian)”本为人拉的车,汉以后专指君主之车。“铛(cheng)”,一种温酒和温茶的器具。在出猎时,少年一人在御辇之前射杀了两只猛虎,因救驾之功而受赐黄金铛,获得殊荣。五、六句笔锋转向“少年”生活的另一侧面:及时行乐。 “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斗鸡,是一种游戏,多富家所为。《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此少年每日逍遥嬉戏,在都城的闹市中斗鸡走狗,并且运气特佳,赢得了珍贵的宝刀,在上面重刻下自己的字号,好不得意。紧承“宝刀”,又接出以下两句:“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娼楼醉。”“平明”,黎明。“娼楼”,妓楼。两句写“少年”行侠仗义,且勇不可当,百里报仇,当夜返还,酣饮妓楼而醉。情调豪迈而旷放。 九、十句又是一转:“遥闻虏到平陵下,不待诏书行上马。”“平陵”,汉昭帝陵墓名,地在今陕西舆平县东北。入侵的虏寇已行至平陵,形势危急。“少年”闻讯,不待朝廷下书征召而即跃马奔赴前线,以赴国难。这里突出的乃是豪侠之士的“义”心。战斗的结果又是大获全胜:“斩得名王献桂宫”。“桂宫”,汉武帝所建宫名,与明光殿、柏梁台相通,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这里代指皇宫。由于“斩得名王”之大功,遂得“封侯起第一日中”。“第”,房舍。封爵、赐建房宅,一日而出,顷刻富贵。行文至此,意犹未足,于是又有末尾二句:“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六郡”已见前文,“良家子”,清白人家子女。《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索隐》:“案如谆云:非医巫商贾百工也。”汉制,凡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谓之良家子。这里,拈出六郡良家子以为对比,实际是起反衬作用。他们立功艰难而缓慢,百战历久,才得收取边城之功。这里强调的不是运气,而是才能。 唐代盛兴任侠之风,任侠诗也很发达。即以《少年行》以及类似诗题——诸如《结客少年场行》、《少年子》、《少年乐》、《汉宫少年行》、《长乐少年行》、《长安少年行》、《谓城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等——而言,数量就颇不少,卢照邻、崔颢、王维、高适、李白、杜甫、李益、韩翃、令狐楚、杜牧等著名诗人都有佳作。而张籍本诗则在同类主题中匠心独运,推出了新的意象。从“少年”的拜郎到封侯,中间险象环生,奇峰迭起,令人忙于接应。比看武打戏、惊险片,别是一番趣味。 《少年行》诗题的传统内容,大抵不外行侠立功与恣意行乐,就中虽有消极的成分,但亦有积极的一面。这里张扬的是一种自由任放的人格, 他们那种骁勇的气概和出众的武艺是令人艳羡的,他们追慕力行的侠义精神也常与封建正统的仁德观念相冲突,闪耀出叛逆的光芒。他们豪迈、自信、敢做、敢当,这与后世中国人那种萎缩庸懦的阿Q精神相对映,无疑是获得了一种新的思想意义,因而具有一种极富启迪性的宝贵价值。 少年行[清]孙枝蔚 少年不读书,父兄佩金印,子弟乘高车。少年不学稼,朝出乌衣巷,暮饮青楼下。岂知树上花,委地不如蓬与麻。可怜楼中梯,枯烂谁论高与低?尔父尔兄归黄土,尔今独自立门户。尔亦不辨亩东西,尔亦不能学商贾。时衰运去繁华歇,年年大水伤禾黍。旧时诸青衣,散去知何所?簿吏忽升堂,催租声最怒。相传新使君,怜才颇重文。尔曹不识字,张口无所云。鬻田田不售,哭上城东坟。昔日少年今如此,地下贵人闻不闻? 《少年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这首诗可以说是为封建纨袴子弟所作的一幅精采的画象。诗作勾勒出贵族子弟贪图安乐,不稼不穑,不学不读,终于在父死兄亡后无所依托,落得个对坟而泣的结局。这在封建社会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是封建纨袴子弟生活的真实写照。 开篇六句,写少年不务正业,穷奢极欲。这个少年既不按照统治阶级为他安排定的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去从事举业,也不屑象贫穷子弟那样去学稼务农。父兄子弟佩金印,坐高车,为官做吏,何等威武!然而他却一味贪恋享乐, “朝出乌衣巷,暮饮青楼下”。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东晋时王、谢诸望族皆居于此。这里指代少年生活的富贵之家。青楼,乃妓院的别称。少年生活上的醉生梦死,荒淫靡烂,于此可见。 “岂知”四句是作者发出的慨叹。树上之花,鲜艳一时;楼中之梯,高低有别。然而,花一“委地”,反不如低贱的蓬蒿、苎麻;梯一“枯烂”,有谁还能辨别出高低呢?这四句预言贵族少年未来命运的可悲,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纨袴子弟的厌恶。 “尔父尔兄”以下十八句,是全诗描写的重点所在,主要写这个少年在父死兄亡后生活没有着落、结局的凄凉。 “尔父尔兄归黄土,尔今独自立门户。尔亦不辨亩东西,尔亦不能学商贾”,是说父兄刚死,这个少年尚能依恃昔日的繁华,利用父兄留下的家产, 自立门户,享乐一时。但他既不谙农事,又不懂商贾经营之道,结果很快就坐吃山空。 “时衰”以下十四句是写这个少年在灾荒之年的遭遇。当时衰运去,父兄留下的家产被耗尽后,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了。更值年年水灾,禾黍不收,过去的男童女仆,此时已不知散落何处。没人伺侯的生活本来已足酸心,再遇官吏升堂催租,只有听任其苛责怒骂而已。新来的官吏怜才重文,可自己胸无才学,在堂上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变卖田产,谁料田产也卖不出去。在一切生路都绝的情况下,少年只好对坟而哭,痛定思痛:正是昔日的一味荒淫,才导致今日的悲凄结局。地下的亡魂,也该听到这个不肖子的悔恨痛哭吧? 这首诗广采对比。从全诗来看,少年昔日的享乐腐化、不务正业与今日的凄惨处境形成对比;从局部来看,少年与父兄子弟也形成对比。作者的劝诫意图在对比中很自然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此外,作者还善于寓感叹于比喻之中。如将树上花,楼中梯与贵族少年作比;花之委地,梯之枯烂,则暗喻少年日后的结局。自然熨贴,毫不牵强。同时作者的感叹也溢诸言表。 本诗虽然是为封建纨袴子弟作传,其中不免流露出读书做官、上下尊卑等庸俗的思想,但作者寄寓其中的劝诫意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少年行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诗意谓死于边庭者,反不如侠少之死而得名,盖伤之也。与太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同用张华《游侠曲》中语,而命意不同矣,”按此说大误。王维《少年行》四首乃组诗,分别写长安侠少风流倜傥的生活(“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抱负雄心、立功边塞的壮举(“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及赏功不及的不平遭遇(“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第二首所写,证以王诗《陇西行》“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意,乃写其欲立边功的雄心。赵殿成把此诗与同组诗其它三首割裂,把游侠少年作为边庭将士之对立面,故错会了诗意。导致歧义的原因端在第三句“孰知不向边庭苦”。赵以“不向边庭苦”为游侠行径,显然不符原意。 曩读林庚等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释“孰知”为“谁又知道”,释此句为“少年人不理会人们不向边庭受苦的想法”,殊觉于意未安。 近得该书新版,发现著者对此句注释作了修改:“孰知”二句“是说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边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边疆上,还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不禁为之击节,“须识得此“孰”即“熟”的通假字,于诗意方无窒碍。杜甫《垂老别》“孰知是死别,目复伤其寒”可参证。 要之,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与李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同出于张华“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博陵王宫侠曲》),其命意亦无二致。 少年行千点斓斒玉勒骢1,青丝结尾绣缠鬃。鸣鞭晓出章台路2,叶叶春衣杨柳风3。 【校记】 1.斓斒玉勒,《全唐诗》一作“斑斓喷玉”。 2.鸣,《全唐诗》一作“挥”;晓,《全唐诗》一作“晚”;章,《全唐诗》一作“铜”。 3.衣,《全唐诗》一作“依”,又作“随”。 【注释】 [少年行] 乐府杂曲歌辞名。本为《结客少年场行》,南朝宋鲍照、北周庾信皆有作,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后多作《少年行》,或冠以地名,如《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乐府诗集》卷六六《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后汉书》曰:‘祭遵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人。’曹植《结容篇》曰:‘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乐府解题》曰:‘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广题》曰:‘汉长安少年,杀吏受财报仇,相与探丸为弹,探得赤丸,斫武吏,探得黑丸,杀文吏。尹赏为长安令,尽捕之。长安中为之歌曰:何处求子死,柏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复何葬。’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 [斓斒] 色彩错杂鲜明貌。 玉勒骢,佩饰华贵的骏马。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控玉勒而揺星,跨金鞍而动月。”王维《洛阳女儿行》:“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青丝] 指马缰绳。南朝梁王僧孺《古意》:“青丝控燕马,紫艾饰吴刀。”杜甫《前出塞》其二:“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章台] 战国时秦宫中台名。《战国策·楚策一》:“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鲍彪注:“秦台,在咸阳。”又,汉代为长安街名,颇为繁华,因位于章台之下而得名,用作比喻长安城,歌楼舞馆等场所之代称,此处指游乐场所。《汉书》卷七六《张敞传》:“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史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孟康曰:‘在长安中。’臣瓒曰:‘在章台下街也。’”李贺《马》:“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 鸣鞭,谓挥鞭。挥鞭策马,动则有声,故称。鲍照《代陈思王白马篇》:“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鸣鞭则汗赭,入埒则尘红。”刘长卿《少年行》:“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叶叶] 谓春衣轻举,杨柳拂面。宋子侯《董娇娆》:“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王维《送别》:“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评论】 《唐诗归·中唐一》钟惺评:此一诗之妙,亦在“叶叶”二字。 少年行[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 《乐府诗集》入《杂曲歌辞》。类似的题目还有《结客少年场行》 《少年子》 《长安少年行》等。这类题目,多写任侠、征战、游乐,或歌颂,或讽刺,或叙壮志,或鸣不平。李白这首诗,是描写少年游乐的讽刺诗。全诗只是描写少年的放荡游乐生活,而讽谕之意寄托其中。 诗歌只有四句,前两句写少年的门第和出游。 “五陵”,系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这五陵均在长安附近,渭水北岸,汉代曾迁徒富贵豪侠之家住在这一带,所以,后来“五陵”常被用来借指富贵人家所居之地。可见,这“五陵年少”,不是一般人家子弟,而是达官贵人家的阔少爷。这个阔少爷骑着“银鞍白马”,跑到什么地方来了?跑到了“金市东”。 “金市”,是东汉京都洛阳三大市场之一,这里借指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但“五陵”、 “金市”,可以理解为泛指,亦可理解为实指。文艺作品虚虚实实,不可拘泥。 后两句写这位“五陵年少”是如何“度春风”的呢?他四处游逛,“落花踏尽”。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艺术空间,给欣赏者以广阔的想象填充的余地。我们不免要联想到“寻花问柳”四字。这些阔少爷们在这方面是最有兴趣也最擅长最内行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般的达官贵人、文人名士,尚不免此恶习,何况纨袴子弟?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落花踏尽”之“花”,理解为当时广为存在的明娼暗妓。这位“五陵”阔少爷寻尽了“花”,问遍了“柳”,意犹未足,他继续他的游乐事业。 “游何处”?诗人故逗一笔,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笑入胡姬酒肆中”。什么“笑”?轻薄的笑,贪婪的笑,淫亵之笑。这位“五陵年少”就是带着这种邪恶的笑容游到“胡姬”开的酒店里来了。 “胡姬”,何许人也?请读一读东汉辛延年写的《羽林郎》吧。这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有夫之妇,她一个人经营着一家酒店,曾经勇敢地抗拒和斥责了一位皇帝禁卫军高级军官的调戏。这里的“胡姬”,就是辛延年笔下的“胡姬”吗?是,又不是。说是,因为这两个形象之间有继承关系;说不是,因为她们毕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形象。这里是用典吗?是,又不是。你要是不知道“胡姬”这个典故,并不妨碍对诗的理解;当然,知道这个典故,可以丰富你对这个形象的认识,增加鉴赏的深度和趣味。古人论用典,贵于不著痕迹,如盐溶水中,使人不觉。这里的用典,就具有这种妙处。那么,这位“五陵”阔少“笑入胡姬酒肆中”之后怎么样了?这是更大的艺术空间,是无限的言外之意,任你去想象、联想。当然,你的想象应该符合诗的意境本身的发展逻辑。 “胡”,是古代对北方非汉族的泛称。 “胡姬”,可能是外国美女,也可能是本国少数民族美女;但对汉族来说,至少是外族美女。这位“五陵”阔少玩弄够了本国本族女子,还不满足,他要不断追求新异的刺激,于是对“胡姬”发生了兴趣。这是不学无术、没有远大抱负、精神极度空虚的纨袴子弟的必然心态。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体。李白是历史上公认的绝句圣手。明人胡应麟甚至称他的绝句“字字神境,篇篇神物”。但人们提到李白的七绝代表作,往往只是“朝辞白帝彩云间”、 “杨花落尽子规啼” 、 “故人西辞黄鹤楼”、 “谁家玉笛暗飞声”等篇,而不及此首。甚至许多关于李白的诗选,也不选这首诗。这是不公允的。其实,无论从思想价值、意境深广度以及表达的浑成自然等方面来说,这首诗都堪称是李白七绝、唐人七绝的上乘之作,与上述诸篇相较,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少年行 少年行王维的七言绝句。共4首,这里选介第一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新丰,古代镇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该地产的酒很名贵。咸阳,指唐都长安。此诗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游侠少年的豪迈气概、精神风貌,即呈现于读者面前。 ☚ 山中 送元二使安西 ☛ 少年行 少年行王维的七言绝句。共4首,这里选介第一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新丰,古代镇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该地产的酒很名贵。咸阳,指唐都长安。此诗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游侠少年的豪迈气概、精神风貌,即呈现于读者面前。 ☚ 山中 送元二使安西 ☛ 《少年行》shao nian xingThe Young→李嶷 (Li Y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