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颜济等发明。采用改造的聚敛杂交方法将具有不同优良遗传特性的7个亲本,利用F1连续8次杂交,在短期内进行优良遗传基因的聚敛,1969年选育成功。该品种播期比传统播期推迟半月。幼苗直立,株高80厘米~90厘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成穗率高,灌浆快,多花多实,千粒重38克~40克。对光照不敏感,生育期特短,仅180天左右,早熟。抗条锈性强,抵抗条中17号~29号等13个新小种、20个生理型,对病毒引起的小麦土传花叶病有较强的抵抗力。作为重要的小麦优良种质资源和重要的抗源品种,在全国育种上广泛采用。四川盆地、陕南、甘南生态区域的主栽品种,几乎都含有繁六系列的血缘。70年代以来,该品种在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栽培。四川的小麦平均产量由1500千克/公顷提高到2250千克/公顷,是四川麦区小麦生产连续上两个台阶的重要因素,也是控制四川麦区条锈病20多年的主要因素。获1990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