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麦线虫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麦线虫病wheat nematodes

由线虫引起,为害小麦穗粒和根部的一类病害。
种类 主要有小麦粒瘿线虫病[Anquina tritici(steinb.)]、禾谷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arenae wol-lenweber)、纳西根结线虫病(Meloidoqyne naasiFrankein)、禾谷根瘿线虫病(Subanquina radicicolaPavamonov)等。小麦受害后植株矮黄扭曲,子房畸变为虫瘿,幼嫩根尖形成瘤结,根侧鼓包,破裂后露出孢囊,还有的在根尖一侧长出肾形、蹄形虫瘿、斑痕和丛生叉根等,影响小麦生长、结实,可减产5%~7%。
小麦粒瘿线虫病 又名小麦粒线虫病,1743年罗马利德汉(Turbevill Needham)报道在显微镜下检查到小麦粒瘿有一种蠕虫动物,为第一个植物线虫的发现。本病曾广泛发生于世界各麦区,发病率为5%~50%,甚至80%。中国在50年代前江淮一带年损失达2.5亿~3.0亿千克。50年代后经大力防治,得到有效控制。该线虫是小麦蜜穗病病原细菌(Cor-ynebacterium tritici)侵入小麦的媒介体。
该线虫除为害小麦外,还能侵染黑麦、大麦和燕麦。受害后子房被破坏,形成虫瘿,为其识别特征。苗期,瘿内休眠幼虫复苏活动,侵染生长点,致叶片扭皱卷曲,株矮穗小。潮湿凉爽气候对其为害有利。
该线虫为先外寄生而后内寄生。 雌雄虫为线形。雌虫大小为3~5.23×0.1~0.2(毫米),头尾锐尖,常向腹面卷曲,不活跃;雄虫稍细小,大小为1.9~2.5×0.07~0.1(毫米),不卷曲。 卵长椭圆形,大小为73~140×33~63(微米)。 一龄幼虫在卵内,体形纤细; 二龄幼虫在卵外,线形,头钝圆,尾尖,在干虫瘿内可存活10年以上,但在土中的虫瘿,在干燥条件下仅存活1~2年,潮湿时只存活数个月。 混杂在种子中的虫瘿是远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
禾谷胞囊线虫病 1874年德国首次报道,现广泛分布于世界麦区。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及土壤肥力与侵染为害有关,干旱条件下为害重,减产幅度大。该线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和多种禾本科杂草。造成受害植株矮小失绿,根二分叉,侧生鼓突,破裂后露出孢囊,并能加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对小麦的感染。线虫雌雄异形、异皮,为内寄生型; 雄虫细长,长1.4毫米; 雌虫阔柠檬形或钝椭圆形,长0.55~0.75毫米,宽0.3~0.6毫米,阴门窗为双膜孔型,内含卵块,可逸落土中越冬,5月至7月在10℃左右的湿润条件下,孵化出二龄幼虫从春播作物幼根先端侵入,线虫头部插入维管束内,定居取食,寄主组织受刺激后,在头区周围形成巨细胞,吸收养分而生长发育,最后以各种虫态在根内越冬,次年4月至5月显露孢囊。
纳西根结线虫病 主要为害大麦、小麦、裸麦、糖用甜菜、洋葱和多种杂草,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伊朗和美国等均有发生。小麦受害后,在近根尖处形成马蹄形或螺旋形的弯曲根结,有时也发生分叉根,致使植株矮黄。线虫为雌雄异形,但不异皮,雄成虫细长,大小为0.02~0.04×0.8~1.3(毫米); 雌成虫球形、葫芦形或袋囊状,直径0.2~0.7毫米。卵块通常无色透明,暴露于空气中后色泽变暗。以卵块团随根结逸落在土中越冬,次年早春从卵团中孵化出二龄幼虫侵染根部,到夏季雌虫产卵,一年仅一个世代,对小麦为害轻重与土壤中的卵块数目有关。
禾谷根瘿线虫病 最先发生于北欧和加拿大,中国于1979年发现于云南剑川县。主要为害小麦、大麦、莜麦、裸麦,致使植株生长缓慢而矮小,甚至死亡;根部常在生瘿处弯曲,虫瘿形状和根结相似,螺旋形或肾形,由皮层和表皮细胞构成,中心聚集一腔线虫幼虫。线虫为内寄生,雌雄成虫同形,细长,雌虫长1.2~3.2毫米,雄虫长1.2~2.0毫米。幼虫侵入后在两周内出现根瘿,并发育为成虫,成熟的雌虫开始产卵,虫瘿破裂后,逸出孵化幼虫,经土壤传染并在寄主根内持续生存,通常60天左右可完成一代。
病害控制 针对小麦线虫病主要以虫瘿混杂于种子和土壤、粪肥内传播的特点,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❶汰除混入种子内的虫瘿,或进行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
❷应用杀线虫剂处理土壤。
❸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❹选用抗病品种。

小麦线虫病

小麦线虫病

病原为线虫。此病从苗期入侵,系统发病。小麦收获后,线虫的虫瘿主要通过小麦的脱粒途径混入麦种,第二年播种后,虫瘿吸水软化,线虫便开始活动,破瘿而出一个虫瘿内含有休眠的二龄幼虫8 000~25 000条。休眠虫在干燥条件下能活10年之久;在15~18℃低温下5小时而不失去生命力,以吻针刺穿组织侵入小麦幼苗叶鞘爬到生长点危害叶子。至麦穗分化后,三龄幼虫侵入小麦子房,营内寄生生活,并开始雌雄分化,发育成成虫,交尾产卵。不久虫瘿内的卵便孵化为一龄幼虫很快便脱皮一次成为二龄幼虫,进入休眠。虫瘿老熟后,再随小麦的收割脱粒混入麦种,又成为下一年的发病源。被害的小麦,幼苗分蘖较粗,叶片皱褶卷曲,后期有时变黄,甚至枯萎;茎秆比健株稍矮,每个节处变曲;穗变粗短,颖片横张凌乱,籽粒变成灰绿色的虫瘿。防治法: (1)选种:采用筛选、风扬、机选、水选等办法,清除混入麦种中的虫瘿。清选出的虫瘿,切勿倒入田间,必须予以深埋或烧掉。为防止虫瘿吸水后变重下沉,水选,可用20%的食盐水或40%的泥浆水或26%的硫酸铵水选种。用食盐水或硫酸铵水选的种子, 要再用清水淘选多次, 晾干后才能播种。(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赛力散、白砒;或用种了重量0.3%的六氯代苯、五氯硝茎苯;或用种子重量0.3%的福美双、六氯苯;或用种子重0.2%的拌种双、多菌灵、粉锈宁; 或用 “3911”拌种。

☚ 小麦全蚀病   玉米黑粉病 ☛
000045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