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麦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麦栽培史history of wheat cultivation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Thell〕是中国古代以来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
起源与分布 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邻近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见图)。甘肃民乐县六坝乡西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也近4000年。此外,云南剑川海门口和安徽亳县也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炭化小麦,说明殷周时期,小麦栽培已传播到云南和淮北平原。


新疆孔雀河出土小麦粒


甲骨文中有来和麦两字,是麦字的初文。《诗经》中“来”、“麦”并用,且有“来”、“牟”之分,一般认为“来”指小麦,“牟”指大麦。后来古籍多用“麦”字。以后随着大麦、燕麦等麦类作物的推广种植,为了便于区别,才专称“小麦”。
从考古发掘以及《诗经》所反映的情况看,公元前6世纪以前,小麦栽培主要分布于黄淮流域,春秋战国时期,栽培地区继续扩大,据《周礼·职方氏》记载,除黄、淮流域外,已扩展到内蒙古南部。另据《越绝书》记载,春秋时的吴越也已种麦。战国时发明的石转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改善了小麦的食用方法,从而促进了小麦栽培的发展。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晋大兴二年(319)吴郡、吴兴、东阳等地禾麦无收,造成饥荒,说明当时江浙一带,已有较大规模的小麦栽培。其后,由于中原地区累遭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麦的需要量大增,更刺激了小麦生产的发展。据《蛮书》记载,唐代云南各地也种小麦。宋代,南方的小麦生产发展更快,岭南地区也推广种麦。到明代小麦栽培几乎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而跃居全国第二,但其主要产地仍在北方,正如《天工开物》所说:在北方“燕、秦、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种小麦者仅有“二十分而一”。
栽培技术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中国古代小麦栽培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轮作和间作套种 在轮作方面,汉代北方已出现小麦和粟或豆的轮作形式;宋代则在长江流域普遍实行稻麦轮作;明清时北方的小麦、豆类和粟及其他秋杂粮的两年三熟制有很大发展,而且在山东及陕西的少数地方也出现了稻、麦两熟,山西朔县还出现了包括小麦在内的五年轮作制,南方的浙江、湖南和江西的一些地方还产生了小麦和稻及豆的一年三熟制。在间作套种方面,明代《农政全书》和清代《齐民四术》记载了松江等地在小麦田内套种棉花的棉麦两熟制。另外《农政全书》及清代《补农书》、《救荒简易书》和不少地方志中记载了在小麦田内间作蚕豆及套种大豆等。明清时林粮间作也有发展。《农政全书》中有在杉苗行间冬种小麦的记载。清代《橡茧图说》也记载了在橡树行间冬种小麦的经验。
种子处理 《氾胜之书》就载有“以酢浆并蚕矢”在半夜“薄渍麦种”后天明即行播种的方法,认为“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明代《群芳谱》指出麦种以“棉子油拌过,则无虫而耐旱”。《天工开物》也说:“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清代《农蚕经》曾介绍了用信煮小米为毒饵,调油后拌小麦种子,可诱杀地下害虫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用干青鱼头粉、柏油、砒及芥子末拌小麦种子,可防治“蜚虫”即麦根椿象的经验。
整地 在北方自古以来重视保墒防旱。《氾胜之书》就说“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时种。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强调早耕,因为耕得早有利蓄墒保墒和增进地力。清代《农言著实》还指出:“当种麦前后,耩地最要紧。 二次地已竟,用大犁犁过。 该收𦔭时候,……将已犁过之地,用耙一耙,再用𦔭一𦔭,即或到种的时候,无雨也无大害。又且省人工,地也虚活,又无大土墼”,说明先浅耕灭茬,后再耕地,随即耙耢,就能保墒,无雨也能播种。另外,《农圃便览》也说“塌地务早,以烂夏草,看白背,即耙平,防秋旱。若雨过,再犁转,候种麦。犁转之地,务必耙细,万不可透风”,强调浅耕灭茬宜早,耕后必需耙细,才能保墒。南方的稻麦两熟田则普遍重视排水防涝,王祯《农书》说:“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熯之,以种二麦。 其法,起为疄,两疄之间,自成一甽。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疄,泄利其水,谓之腰沟。”《农政全书》又指出:“南方种大小麦,最忌水湿,……作垄如龟背。”《便民图纂》还指出:“早稻收割毕,将田锄成行垄,令四畔沟洫通水。”都强调开沟作垄以利排水。
播种和移栽 适时播种是古代普遍重视的问题。早在《吕氏春秋·审时》篇中就分析了小麦播种适时及失时的利弊。《氾胜之书》说“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强调要适时播种。《四民月令》认为播种时间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提出“凡种大小麦,白露节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主张瘦田要早播,肥田则可迟播。《齐民要术》明确指出“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并将小麦的播种期分为上、中、下三时,指出迟播的用种量要增加。因各种原因而不能适时播种时,古代也有很多补救措施。明代《沈氏农书》就说因田太湿不能下种而“时候已迟,先浸种催芽,以候干”再种。 清代《农蚕经》又指出:“如地燥,但不致揭大块,便当速耕,万勿迟待。早种者得雨即出,苗瘦者得雨即肥。隔秋分十数日,如不甚干即种之,不然愈待愈晚愈干,悔何及矣。”另外还有采用冬播和早春播种的,如明万历河北《怀柔县志》就有“冬初种麦,谓之冻黄”的记载。近代河北《霸县志》还说小麦“又有种于立冬前后,使苗不出土,次年夏至后熟,名冻谷”的记载。清代《救荒简易书》还载有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农民在农历正月中旬顶凌播种小麦等作物的经验。山西忻县等地还有“麦坐冰槎粒数多”的农谚,说明顶凌播种的小麦产量较高。在育苗移栽方面,明代万历浙江《崇德县志》就有小麦“或下种或移秧,俱不妨田”的记载,明末《沈氏农书》首先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八月初先下麦种,候冬垦田移种,每棵十五六根”,加以追肥和管理,可使“秆壮麦粗,倍获厚收”。清初《补农书》还指出“中秋前于高地,获稻毕,移秧于田,使备秋气。虽遇霖雨妨场功,过小雪以种无伤也”,其目的主要是要解决晚稻收后种麦季节较迟的矛盾。北方也有移栽的经验。如清代《知本提纲》所说:“有宜燥栽者,如麦苗。……宜先栽后浇,若水中栽者,即不发旺。”
施肥灌溉 古代普遍认为要多施基肥。陈旉《农书》说整地时要“屡加粪锄转”。元代《农桑衣食撮要》及明代《群芳谱》等都提出麦田内先种绿肥,耕翻后种麦易茂。种肥多用灰粪。《农桑衣食撮要》等说:“古人云:‘无灰不种麦’,……以灰粪匀拌密种之。”也有用豆饼者,如《补农书》指出“吾乡有壅豆饼屑者,更有力。……法与麦子同撮。但麦子须浸芽出者为妙,若干麦则豆速腐,而并腐麦子”。古代也要求多次施追肥,如陈旉《农书》指出“宜屡耘而屡粪”。《沈氏农书》也说“麦沉下浇一次,春天浇一次”。另外,还重视腊肥的施用,如《农政全书》说“腊月宜用灰粪盖之”,《齐民四术》也说“小麦粪于冬,大麦粪于春社,故有大麦粪芒,小麦粪桩之谚”。古代还有因麦地土壤性质不同而施用不同肥料的经验。王祯《农书》指出“江南水地多冷,故用火粪,种麦种蔬尤佳”,火粪就是烧制的土杂肥。清代《农圃便览》还说: 山东日照于“春分,耙二麦一遍,每亩撒盐一斗,则麦长盛。或耙后,至清明节内撒盐亦好”。在灌溉方面,《氾胜之书》指出:“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农政全书》强调“秋冬宜灌水,令保泽可也”,灌冬水既可抗旱,又能使麦苗耐寒而安全越冬。清代《三农纪》又指出“苗将苞时,以水溉更佳”,指出在小麦孕穗时灌溉能够增产。古代还注意在麦田保雪抗旱,《氾胜之书》指出:“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齐民要术》也有同样的记载。
中耕和理沟 锄麦是古代麦田管理的重点。《氾胜之书》指出秋季锄麦后壅根。早春解冻,待麦返青后再锄,到榆树结荚时雨止后,候土背干燥又锄,这样就能“收必倍”。《齐民要术》指出,适时进行锄、劳、锋,“麦倍收,皮薄面多”。王祯《农书》则指出“既秀,不须再锄”,即一直要锄到孕穗而止。《天工开物》还说:“麦苗生后,耨不厌勤,有三遍四遍者,……功勤易耨,南与北同也。”理沟是古代南方稻田种小麦的重要管理措施。《农政全书》指出:“冬月宜清理麦沟,令深直泻水,即春雨易泄,不浸麦根。理沟时一人先运锄,将沟中土耙垦松细,一人随后持锹,锹土匀布畦上。沟泥既肥,麦根益深矣。”《沈氏农书》又说“凡菜麦锹沟之后,候干再一番”,可收到“不起草,又可挨麦,不患风倒”的效果。清代《补农书》指出“垦沟锹沟”便于早,早则脱水而燥,力暇而沟深,沟益深则土益厚。早则经霜雪而土疏,麦根深而胜壅。 根益深则苗益肥,收成必倍。 燥土疏沟深,又为将来种稻之利”,又说“俗谓冬至垦为金沟,大寒前垦为银沟,立春后垦为水沟”。说明南方麦田理沟,有利于排水、压草、抗倒伏,而且还有利于下季种稻。但理沟的时间宜早不宜迟。
收获贮藏 古代一致认为小麦要及时收获而不能迟延。如《农桑辑要》引《韩氏直说》指出:“五六月麦熟,带青收一半,合熟收一半。若过熟则抛费。……古语云‘收麦如救火’,若少迟慢,一值阴雨,即为灾伤。”其他很多农书也都强调要适时早获。在贮藏方面,《氾胜之书》及《论衡·商虫》都提出要晒至极干后贮藏,前者还指出要“取干艾杂藏之”可避虫。晋代《搜神记》还说麦子用灰同贮可防虫。《齐民要术》则指出“窖麦法,必须日曝令干,及热埋之”,并“以蒿、艾蔽窖”。梁代《荆楚岁时记》则提出以苍耳剉碎同晒则不蛀。宋代《格物粗谈》还说用蚕沙与麦同贮可免蛀。《群芳谱》则提出:“伏天晒极干,乘热覆以石灰,则不生虫。又以蚕沙和之辟蠹。苍耳或艾曝干剉碎同收,亦不蛀。若稍湿,必生虫。”强调要热进仓。但清代《齐民四术》则主张晒至极干后要“掠去日气”,还要“洗瓦器微火炕之,冷过收贮”,并放干艾同贮。强调要对容器进行消毒杀菌后再贮麦。《齐民要术》介绍了一种特别的方法,称为劁麦法。即“多种久居供食者,宜作劁麦。倒刈,薄布,顺风放火。火既着,即以扫帚扑灭,仍打之”,并说“如此者,经夏虫不生,然唯中作麦饭及面用耳”,说明此法可久贮,但只可食用,不能作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