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饲养rearing of young mulberry silkworm养蚕技术措施之一。在养蚕生产中,通常第1~3龄蚕称小蚕,或称稚蚕。小蚕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与大蚕不同,对气象环境和营养条件的要求各异,从而对小蚕的饲养也需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小蚕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强。因小蚕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大,散发热量的面积也相对增大;又因小蚕皮肤的蜡质含量少,气门对身躯的比例较大,蚕体内水分容易散发,其体温也容易通过水分散发而降低。小蚕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采用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的饲养条件,才能适应小蚕生理特点的要求。低温干燥的环境条件不仅使小蚕的生理代谢作用减退,发育迟缓,而且会使蚕的生命力、产茧量和茧丝质量下降。 小蚕对桑叶的质量要求高。小蚕期由于生长速度快,成长倍数高,对桑叶要求不粗硬,水分比较多、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丰富。如桑叶粗硬或萎凋,食桑就显著减少,小蚕生长发育不良,蚕体虚弱。 小蚕期特别是第1龄期,蚕小体弱,活动能力差,对桑叶的感知距离短,约为5~10厘米范围,加之小蚕移动距离也小,一般为10~40厘米,为此小蚕期调桑要小、给桑要匀,给桑量不宜太多,以免造成伏蚕,形成遗失蚕。 小蚕对病原微生物和病毒病的抵抗力弱,龄期越小,抗病力越差,5龄期蚕对病毒的抵抗力比1龄期要强1万多倍。生产上常见的蚕病如浓核病、病毒性软化病及曲霉病等,小蚕期极易感染发病,因此要特别注意小蚕饲养环境和饲养用具的严格消毒,以防止小蚕感染发病。小蚕对有毒气体抵抗力弱,例如蚕室内容易发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氨等,都对小蚕极为有害。但无毒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小蚕的抵抗力较强。小蚕期如食下被农药、煤烟、氟化物等污染的桑叶,其受害程度远比大蚕期严重。 小蚕期身躯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大蚕期,特别是第1龄蚕更为突出。以体重而言,1龄蚕比蚁蚕体重增加12~16倍,2、3龄各比前1龄增加6倍左右,而4、5龄各比前1龄只增加4~5倍。由于小蚕期蚕体发育快,龄期经过短,因此小蚕的蚕座面积应结合匀座,注意及时超前扩座。 小蚕期饲养的一般温、湿度、给桑次数、蚕座面积如下表:
龄期 项目 | 1 | 2 | 3 | 饲育温度(℃) 饲育湿度(%) 每日给桑数(次) 张种蚕座面积(m2) | 25.5~28 85~90 3~4 0.9 | 25.5~28 80~85 3~4 2 | 25~26 75~80 3~4 4.6 |
注: 每张蚕种按2万头蚕计。 50年代初期,中国采用国外的“高温干燥多回薄饲”的饲养技术。60年代采用防干纸或塑料膜进行覆盖育,它把过去每昼夜给桑10~12次逐步减少到3~4次。70年代中国广泛推行的小蚕炕床育是一种消毒方便、加温补湿容易、节省能源、劳力和桑叶的方法,对稳定提高产量起到了良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