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包括热带性斯泼卢,非热带性斯泼卢和幼儿乳糜泻。继发性可产生于多种周身性疾病,包括淋巴瘤、肠结核、Cro-hn病、肝和胰腺疾病、胃肠道手术、硬皮病、Whipple病、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和肠贰糖酶缺乏症等。
此征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很可能是一种综合性因素。自60年代开始对此症进行了小肠活体组织检查。在小肠X线改变严重的病例有粘膜层内杯状细胞增生; 在改变轻度的病例中,仅发现粘膜层有轻度的炎症性细胞浸润,无其他明显病理变化。
X线检查方法: 钡餐检查采用双倍剂量的微颗粒硫酸钡,一般在钡剂中都不主张加入冰水、生理盐水或羧甲基纤维素,以免影响小肠的真实面貌和功能情况。双倍剂量能使小肠粘膜皱襞显示更为满意,并能使肠腔充满便于观察扩张程度。服钡剂后应每隔1/2~1小时观察一次小肠情况,直至钡剂达到回盲部。于9小时后观察小肠排空和结肠充盈的状态,再于24小时后观察结肠排空情况。每次检查都应摄片,并须观察全部小肠的改变,不能只注意某一组肠曲的变化。
X线表现: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X线改变主要见于小肠,因小肠是主持吸收的器官;在小肠中又多见于空肠,因无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或脂肪的代谢产物的吸收都在近段空肠。小肠的主要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如下:
肠腔扩张: 小肠扩张多发生于空肠中段及远段。扩张程度可分为轻、中和重度,与临床体征严重与否以及服钡剂量的多少有关。引起肠腔扩张的机理尚不甚清楚,一般认为系小肠紧张力低、肠壁肌层萎缩及组织缺钾所致。
肠曲分节: 此种改变也是吸收不良综合征中所常见的变化。肠曲分节现象可分为两型。一种是早发型,在服钡剂后立即产生小肠分节,改变常较严重。另一种是晚发型,服钡剂后先出现小肠肠腔扩张,继而发生分节现象,常为轻度改变。肠曲分节现象并非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特异性表现,它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产生分节的机理也不甚明了,有些学者认为是局部的肌肉或神经的痉挛所致; 也有人认为肠腔内存积过多的脂肪与异常的分泌液也是重要的因素。在有显著的小肠分节和分泌液增多的病例中,同时可见钡剂呈雪片状分布。
肠腔积液和钡剂沉淀: 此种改变也较常见。空腹透视可见小肠内积气与积液。服钡剂后小肠内钡剂呈较粗的颗粒状沉淀现象,多见于靠近肠腔的边缘部分 (X片-97)。发生钡剂沉淀的原因,可能与粘液分泌增多有关;也可能与肠腔内液体的吸收延缓有关。
粘膜皱襞增粗: 此种改变在十二指肠及空肠比较明显。引起粘膜皱襞增粗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粘膜肌层紧张力增高。因在小肠活体组织检查和尸体病理检查时均显示小肠粘膜萎缩而并不增粗。
肠壁平直呈“蜡管征”:此种改变多见于空肠近段,小肠粘膜皱襞完全消失,肠壁变平呈“蜡管”状。其机理也不清楚,可能与肠壁的严重萎缩及紧张力显著减低有关。
钡剂通过时间延缓: 钡剂通过小肠的时间一般略为延长,但并不显著。
本症除小肠活体组织检查可见有粘膜层的萎缩,X线检查有上述一系列的小肠改变以外,从机体整体而论,小肠吸收功能的障碍,也会影响全部胃肠道甚至周身其他组织与器官。有时会发现胃粘膜也有增粗,食管及结肠也会有功能性异常,在有些病例中还可发现骨质稀疏。此症的X线改变程度与病程的长短似无密切关系,但病人的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又似与X线改变的程度有关。经治疗后作X线追查时,可见小肠分节。钡剂沉淀和钡剂通过小肠的时间明显好转,其余的改变并无显著变化。随着分节现象、钡剂沉淀和通过时间的好转而使小肠连续性的恢复为比较突出的表现。
综上所述,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很多,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其X线表现亦缺少特殊的指征。诊断须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在鉴别诊断中主要须与淋巴瘤、肠结核及腹膜结核等病变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