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檗barberry

小檗科小檗属蜜源植物的统称。中国约有200种,主要产在西南部和华中山区,数量很多;大部在夏季开花,蜜粉丰富,有多种较好的蜜源植物。主要有金花小檗,学名Berberis wilsonae Hemsl.。别名小叶鸡脚黄连。是西南山区夏季主要蜜源植物。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1~2米,枝具3分叉刺。叶较小,倒披针形,花金黄色,3~7朵簇生叶腋。浆果近球形,成熟时为粉红色。蜜腺位于雄蕊基部。(见图)

金花小檗


金花小檗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西藏、湖北等省区。喜阳光、温暖和湿润,多生在山坡、灌丛、沟边、路旁等。6~7月开花,盛花期25~30天,花蜜和花粉都较丰富。通常一群蜂可产蜜5~15千克,花粉3~4千克。

小檗Japanese barberry

Berberis thunbergii,别名日本小檗。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染色体数2n=28。高达2.5(3)m,多分枝。小枝带黄色或紫红色。刺细小、单一,很少3分叉。叶互生,菱状倒卵形或匙状矩圆形,长0.5~2cm,全缘。花序伞形或近簇生,有花2~5朵,稀单生;花黄色,径8~10mm;萼片6,花瓣状,排列成2轮;花瓣6,倒卵形;花期4~5月。浆果椭圆形,鲜红色;果期8~9月。常见的栽培变种有:‘紫叶’小檗(cv.Atropurpurea),叶深紫色或紫红色;‘矮紫’小檗(cv.Atropurpurea Nana),株高约60cm,叶深紫色;‘银边’小檗(cv.Argenteomarginata),叶具白色斑纹。在欧美一些国家还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主要的有‘绿锦’(Green Carpet)、‘绿彩’(Green Ornament)、‘金环’(Golden Ring)、‘粉后’(Pink Queen)、‘玫瑰红’(Rose Glow)及‘金黄’(Aurea)等。


小檗原产日本本州(关东以西)、四国及九州;中国南北均有栽培。适应性强,喜光,也稍耐阴;紫叶、金叶者须栽于阳光充足处;喜温暖湿润环境,也耐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萌芽力强,耐修剪。移植在春秋均可,但北方地区冬季干燥多风,以春植为宜。整形修剪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小檗分枝致密,姿态圆整,春开黄花,秋结红果,深秋叶色变紫红,果实经冬不落,是花、果、叶俱佳的观赏花木,适于园林中孤植、丛植或栽作绿篱。也可盆栽或剪取果枝插瓶。根、茎含小檗碱,可制黄连素。
同属植物中常见栽培的常绿种类有:粉叶小檗(B.pruinosa),高达3m,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5cm,花8~25朵簇生,果实蓝黑色,产中国西南地区。湖北小檗(B.gagnepainii),高2~2.5m,叶披针形,长2~3cm,果实蓝色,产湖北。蚝猪刺(B.julianae),高约2m,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8cm,花15~30朵簇生,果实蓝黑色,产中国湖北、贵州和四川。常见的半常绿种类有:金花小檗(B.wilsonae),高约1m,叶倒卵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0.6~2.5cm,花4~7朵簇生,果实粉红色,产中国湖北、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刺黄花(B.polyantha),高达4.5m,叶矩圆形,倒卵形或匙形,圆锥花序,有花30~100朵,果实深红色,产中国四川。常见的落叶种类有:川滇小檗(B.jame-siana),高2~4m,叶卵形或椭圆形,长2.5~6cm,总状花序,有花20~40朵,果实初时乳白色,后变浅红色,产中国四川和云南。细叶小檗(B.poiretii),高1~2m,叶狭倒披针形,长1.5~4.5cm,总状花序有时近伞形,有花4~15朵,果实红色,产中国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等地。黄芦木(B.amurensis),高1~3m,叶矩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10cm,总状花序,有花10~25朵,果实红色,产中国东北、华北、陕西及山东等地。

小檗amur barberry

Berberis amurensis Rupr.,又称黄芦木、三颗针。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生于山地林缘、溪边或灌丛中,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日本和俄罗斯也产。老枝常有紫红色三分叉的刺。叶纸质,5~7枚簇生于刺腋,长椭圆形、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叶基渐窄而下延,边缘密生刺毛状细锯齿。总状花序,下垂;花淡黄色,有三角形小苞片,萼片6枚,2轮,花瓣状;花瓣6枚,近基部有2枚腺体;雄蕊6枚;子房上位,1室。浆果椭圆形,鲜红色,表面有浅蓝色粉末。常栽培为观赏植物。根和茎皮药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提取黄连素的原料,主治肠炎痢疾。

小檗

小檗

落叶灌木,高约3米。枝灰黄色,具条棱。叶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形。总状花序展开或下垂,花黄色。浆果椭圆形,鲜红色。花期5—6月。乌鲁木齐有引种。

小檗xiǎo bò

《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小蘗(14)。药名。
【基原】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小檗Berberis amurensis Rupr.(又名:黄芦木、东北小檗、狗奶子、刀口药)、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又名:针雀、酸狗奶子)或日本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的根及茎枝。同属植物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刺叶小檗B.sibirica Pall.(分布东北)、刺黄柏B.anhweiensis Ahrendt.、尖叶小檗B.subacuminata C.K.Schneid.(分布四川)、欧小檗B.vulgaris L.(分布西藏、四川、甘肃)等功效相似,亦作小檗使用。
【别名】子檗(陶弘景),山石榴(《唐本草》),刺黄柏、三颗针(《陕西中草药》)。
【性味】《唐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热痹,瘰疬,肺炎,结膜炎,痈肿疮疖,血崩。
❶陶弘景:“主口疮。”
❷《唐本草》:“主口疮疳𧏾,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
❸《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痈肿疮疡,口疮,咽炎,结膜炎,黄水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或炖肉服。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亦可煎水热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