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占豪、陈钢作于1958年。是以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题材,以越剧的部分曲调为素材,灵活运用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原则,大量吸取我国戏曲、民族乐器的表现手法写成的一首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自1959年5月在上海音乐舞蹈会演中公演后,一直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全曲分3大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相爱”,抒情的慢中速,G大调,4/4拍子。开始有一简短的引子,在微弱弦乐震音的背景上响起鸟语般的长笛声,双簧管奏出优美的田园主题,呈现出春光明媚,大地一派清新。在竖琴清淡的和弦的相伴下,独奏小提琴在明亮的高音区奏出柔情、纯朴、美丽而动人的主部主题——“爱情主题”,是D徵调式。

当在浑厚的低音区复奏陈述后,中段大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奏出二重唱的对答,比拟“草桥结拜”。然后全部弦乐热情洋溢地再一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梁祝纯洁真挚的爱情。经过独奏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音乐转入活泼的小快板(E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生活情景。副部主要主题轻快活泼,是B徵调式。

它在两个插部间多次出现(其中一次在A大调)。第一插部采用乐队、独奏小提琴的自由模仿和相互应答表现追逐嬉游。第二插部更为活泼,调性并有所展开(A、D),它生动地模仿了古筝的演奏手法,伴奏模拟民族弹拨乐,音乐亲切悦耳。副部后是慢板(结束部),它以细腻的笔法刻画出“长亭惜别”时恋恋不舍、难解难分的复杂心情。第二部分(展开部)“抗婚”,分有几个段落:开始大管、大提琴在沉重的大锣的敲击下预示着不祥之兆。顿时乐队骚动,钢管奏出凶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独奏小提琴以强烈的和弦、双音、飞速的琶音上行,大幅度的旋律跳进和下落,以及多变的散板节拍表现祝英台惊慌不安、不可压制的悲痛;音乐转入快板,副部(第二插部)主题以连续的切分和弦、快速的走句与乐队由引子演变而来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交织发展,而后以惜别主题扩大时值显示祝英台誓死不从的强烈反抗,音乐达到戏剧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降E大调(4/4拍子)出现一个慢板“插部”“楼台会”,主题委婉哀伤、如诉如泣。

而后发展为二重唱,表现梁祝互诉衷情和内心的悲切,音乐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此后,以闪板急转导入“哭灵控诉”,运用京剧中倒板和越剧中嚣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逐渐白热化。在动地而来的锣鼓齐鸣声中,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戏剧性的最高潮。第三部分(再现部)“化蝶”,在鸟语般的长笛声和竖琴的刮奏后,加弱音器的弦乐、独奏小提琴分别再现“爱情主题”。在钢琴华彩音型相伴的引导下,音乐描绘梁祝化成蝴蝶在神奇的仙境翩翩起舞。紧接乐队以全奏性强有力的力度饱满地响起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颂歌,而后独奏小提琴又以慢板奏出寓意深刻的结束句而徐缓平静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