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康水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康水平xiǎokāngshuǐpíng通常指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特指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小康水平xiǎokāng shuǐpíng我国2000年实现的奋斗目标。即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例如:“要是领导一问,你们的突出成绩是什么?潜力挖掘的怎么样?‘小康水平’达到了没有?那怎么说呢?”(《柳泉》1983.1.125页)“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要达到‘小康’水平还需要十几年的百折不挠的努力。”(《人民日报》1986.2.10) 小康水平 小康水平xiǎokāng shuǐpíng在解决人民群众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丰衣足食的程度。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相关链接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城乡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小康社会 小灵通 ☛ 小康水平Well-off Level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比较宽舒但未达到富裕的水平。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时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具体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多一点。2002年中共十六大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 小康水平 小康水平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水平”的概念是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来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所谓小康水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由满足温饱要求,提高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新水平。其基本内容包括: 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得到满足; 食物结构和营养素质得到改善,衣着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耐用消费品有较多增加; 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城镇和绝大多数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医疗卫生条件和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 过渡经济 四个现代化 ☛ 小康水平 小康水平指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到20世纪末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把实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邓小平最先提出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在同一位日本朋友——当时(1979年12月一引者注)日本的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提出来的。”“翻两番的意义很大。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那时不按人口平均而按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居于世界前列了。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5、74页)。小康目标自提出后,一直未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1992年5月,国家统计局小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在考察了大量国际评价标准和深入分析了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农村和全国的小康量化标准,并比照国际标准和我国现阶段生活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城市小康生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 000元(1990年价格,下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人均居住面积8—10平方米;三口人住上两居室,住房成套率为60%;人均收入2 380元;恩格尔系数为44—46%;人均每日摄取热量2 600千卡,蛋白质80克,脂肪75克;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普及9年制教育,中学入学率为90%;平均每3个识字人口每日有一份报纸;每周工作日为5天半—5天,普遍建立每年两周的休假制度;人均园林绿地面积为9平方米;基尼系数为0.26—0.30。农村小康生活标准:人均纯收入达到1 100元;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消费结构显著改善,恩格尔系数低于50%;营养基本满足需要,蛋白质日摄入量超过75克,人均衣着支出超过70元;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比重高于80%;电视机普及率超过70%;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高于10%;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超过90%;用电户比重高于95%,已通公路村比重达85%以上;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超过70%;享受五保人口比例上升为90%;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为5件以下。全国小康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 400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基尼系数为0.30—0.35;贫困人口比重在5%以下;人均年收入为1 400元;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15.5平方米;人均日摄取热量为2 600千卡,蛋白质为75克;恩格尔系数为47—49%;人均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为16%;平均期望寿命70岁;中学入学率为55—60%。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00,我国小康标准的综合指数为84.3%,这个水平基本和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83.3)相当。这个标准体现了我国到2000年达到小康阶段的初始水平,也和我国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相衔接,标准是适度的。进程分析表明,1990年全国接近小康标准的程度为57.7%,也就是说,自1980年向小康目标迈进开始,到1990年,已经走出了一半以上的路程。分不同主体考察,城市走了近2/3的路程,农村走了约一半的路程,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福建、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和大中城市的1/4居民,预计到2000年全国达到小康的标准是完全有可能的。 ☚ 共同富裕必由之路 小康社会 ☛ 小康水平 小康水平Affluent Level越过了贫困和温饱低消费水平阶段的中等消费水平。根据联合国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的消费水平的层次,凡恩格尔系数在0.4~0.5之间的消费水平即为小康水平。小康水平的标志可以概括为: (1) 生存资料在消费资料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其质量提高,品种多样,数量增加; (2)发展资料在消费资料中已占有重要位置,享受资料开始进入一般消费者家庭; (3) 文化教育消费有较大的发展,人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4) 家庭生活开始普遍实现舒适化、多样化与社会化; (5) 城乡居民的劳动条件已得到很大改善,劳动时间开始缩短,劳动强度减轻,闲暇时间增加。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消费已基本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并在此基础上向小康目标迈进。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达到0.5以下,处于联合国规定的小康水平的数值区间,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已步入小康水平。 ☚ 贫困水平 消费水平衡量尺度 ☛ 小康水平 小康水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 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已经得到满足,生活比较舒适和安逸; 消费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在消费资料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消费形式多样,消费质量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采,人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1980年,邓小平提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民将达到小康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了这个奋斗目标。 ☚ 目标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 ☛ 小康水平relative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be compararatively welloff;achieving a modest level of prosperi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