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学 小学《小学》诚如其字面所言,乃弟子入门求教必读之书。一般人皆以为此书是宋朝朱子所撰,实则为朱子之门人刘子澄秉承朱子之指授而编纂。全书分内、外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内篇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其下明列许多细目、例话;外篇在诸多嘉言善行等项目下,又列举洒扫、应对、进退等礼数,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平之格言,和古来忠臣孝子之言行事迹。 ☚ 小学▷ 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 小学 对少年儿童实施基础教育的地方。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正式学校。那时称小学为“左学”,因设在国都内王宫南面的左首而得名。 “小学”之称源于汉代,最初并不专指学校。班固据刘歆《六艺略》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8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即汉字的六种造字法)。”至此,“小学”开始指代学童读书认字之初和他们所用的识字课本之类的书。另外,汉代还把学习和研究古文字叫作“小学”。从此,这门研究文字的学科,即现在所说的“文字学”,被称为“小学”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才被语言文字学家章太炎改名为“文字学”。后来又按照文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分工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独立的学科。由于古代曾把学童开始读书识字的“文字学”称为“小学”,于是民初“小学”便转化为初级学校的名称。 小学 传统的语言文字学。见“宗教学·儒教”【小学】条。 小学 作为经学附庸的文字之学。“小学” 最初的含义,是指少年求学之宫,与今天的小学概念没有明显区别。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 “小学”,学习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其中,礼是礼节仪式,乐是音乐舞蹈,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车技术,书是语文,数是算术,这些都是贵族子弟个人必需具备的素质、技能和知识,因与十五岁以后所学的修齐治平的“大学” 相别,故称 “小学”。到西汉时,古代小学的 “六艺” 可能只保留下 “书” 为主要课程,“书” 的内容为 “六书”,就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都是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于是,“小学”就成为文字之学的代名词。汉人识字的主要目的是读经,“小学”也就成为经学的附庸,《汉书·艺文志》即将“小学”排在 “六艺” (指儒家六经) 之后,直到清代的目录书中,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为文字之学的 “小学” 都处于这种附庸的地位。所以,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如许慎、段玉裁、王念孙等人,也多被视为经学家。经学是古代中国的正统学问,将“小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并不是贬低它的地位,而是相反。古代“小学” 与现代语言文字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小学” 是经典阐释学的基础,“小学明而经学明” (王念孙语)是古人的共识。近代张之洞著 《书目答问》,指导初学读书的门径,就说: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 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 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 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这是清代汉学家的路数,在当时的学界被普遍视为正宗。“小学” 虽然依附在经部,但从汉代开始,就成为专家之学,尤其是许慎、郑玄等古文经学家,直到今天,仍被学界视为权威。隋唐以后,传统 “小学” 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统称。清代 “小学” 最为兴盛,许多第一流的头脑都钻进故纸堆,结果解开了古文字的许多千年之谜,尤其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令人拍案叫绝。 小学 蒙学读本。六卷。宋朱熹编。成书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三月。(撰者事迹参见《周易本义》) 朱熹在编订《童蒙须知》的同时,又将古代童蒙读物加以选择、补充,加上古今圣贤的嘉言善行,汇集成《小学》,大多出自友人刘清之(字子澄)之手,门人亦有数人襄助,共历两年方成,朱熹又用四言韵语为该书写了《题辞》(见《朱子全书》),申明其用意:“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是书分内外两篇,内篇含《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篇,外篇含《嘉言》、《善行》二篇。《立教》十三章、《明伦》一百零八章,以明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交;《敬身》四十六章,以明心术之要,威仪之则,衣服之制,饮食之节;《稽古》四十七章,以古代圣贤的事迹,证明前三篇立教,明伦、敬身的思想。外篇《嘉言》九十一章,述汉以来贤人之言,以推广立教、明伦,敬身之理;《善行》八十一章,记载汉以来贤人所行之善事,以充实立教,明伦、敬身之道。每章短者一语,长者一段,其中采自《书》、《礼》、《论语》、《孟子》、《荀子》、《史记》、《家语》及欧阳修、司马光、张载、二程之语共三十二处,凡三百八十六条。 是书虽为童蒙而撰,其中许多关于君臣之义的言行,显非童蒙之事。朱熹把小学作为大学的基础,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故《小学》与《大学》相区别又相联系;是书本非为阐发理学思想,故与《近思录》相异;是书乃众人襄助之作,故漏落也多,与朱熹亲笔改订数十年之《四书集注》也不同。然是书影响甚大,与《四书集注》、《近思录》同为必读之书,南宋即为郡县小学教材,至元代更甚,元代大儒国子祭酒许衡表彰《小学》,教人必以为先,作为入德之门,他曾著《小学大义》,说:“先之以《小学》者,所以立《大学》之基本,进之以《大学》者,所以收《小学》之成功也。” 是书版本有:清张伯行集解本、黄澄集释本,蒋永修集解本。续录本有:元刻本《注疏小学集成》十卷,明万历赵良相刻本《文公小学》六卷,明宣德梅隐精舍刻本《文公先生小学集注大成》六卷、清乾隆刊袖珍本《小学义疏》六卷,清同治江苏书局刻本《小学纂注》六卷,通行版本为明陈选撰之《小学集注》六卷,崇祯八年内府刻本,其注颇为浅近。收入《四库全书》及《四部备要》。 小学xiǎoxué对少年儿童实施基础教育的地方。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正式学校。那时称小学为“左学”,因设在国都内王宫南面的左首而得名。 小学xiǎoxué❶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小学指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所谓“小学”,意思是“基础之学”。“小学”开始时是初级学校的名称,与大(太)学相对。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后来各朝各代设立的官学,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等等名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才开始设立近代小学。古代小学里主要教授六门课程,叫“六艺”。所以这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都称为小学。到了汉代,小学才专称文字训诂之学。《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学十家都属训诂和字书一类。隋唐以后,小学的书籍又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类。以后,“小学”就一直指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大内容。由于古人一直认为这三大内容关系非常密切,都是以文字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因此,小学也叫文字学。 小学xiaoxue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他只上过~,文化水平不高|她~毕业以后考上了初中|要当好一名~教师还真不容易呢。 小学xiǎo xué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1623年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之二:“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1720年樊守义《身见录》:“设学校,分小学四品、中学二品、大学三品。”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小學 > 小學2 小學2 xiǎoxué 啓蒙學校。虞夏時已設小學,殷商小學稱左學。周代小學設於宫中,一般八歲入學。爲貴族子弟學校。此後各代設立的官學,有四門小學、内小學等名稱。私人辦的書館、學館、家塾、義塾等亦爲小學性質。小學教授六藝,故禮、樂、射、御、書、數皆稱小學。《大戴禮記·保傅》:“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禮記·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鄭玄注:“上庠,太學;下庠,小學。”宋時朱熹、劉子澄輯録六卷符合封建道德的小學課本,分内外篇。内篇包括《嘉立教》、《明倫》、《敬身》和《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和《善行》。明、清時陳選和張伯行曾分别作《小學集注》、《小學集解》。 小学 小学相对“大学”而言,本来是指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周代就有教育贵族子弟的小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也。”古代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儿童学习文字,汉人就称文字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载“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几乎都是有关文字的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清代所编《四库全书》“小学类”包括《尔雅》以下的训诂书、《说文解字》以下的字书、《广韵》以下的韵书共计六十一部五百三十七卷。章炳麟认为“小学”的名称不确切,主张改称为“语言文字之学”。 ☚ 语文学 二、词汇 ☛ 小学xiǎo xué〖名词〗 小学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旧称。它的起源与童蒙认识活动有关,原指幼童读书的场所。《大戴礼记·保傅》: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在《汉书·艺文志》中,“小学”已由“学校”引申出“学科”的意义。《艺文志》说: “凡小学十家,三十五篇。”“小学”已自成一“家”,专指《史籀篇》、《苍颉篇》一类的童蒙识字课本。隋唐以后,“小学”发展为以文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世称“文字之学”。从《隋书·经籍志》起,就把这文字之学分为体势、声韵、训诂三大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也说:“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横纵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分“小学”为训诂、字书和韵书三类,后来有人又统称为语言文字之学。在我国古代,“小学”一直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 程度不深 程度不深浅(浅浅;浅薄;~显;~鲜;~淡;浅短;浅微;~露;浮~;肤~) 浮 薄(薄薄;~少;~弱;~情;~寒;寡~;简~;清~;凉~;单~;绵~;浇~;稀~;疏~;淡~) 微(微微;~薄;~弱;丝微;些微;轻微;细~;几微;低微;毚微) 俴(俴薄) 小(~可;~试;~学;~结;微~) 略(略略;略微;略为;~知一二) 少(~待) 大(~致;不~) 些(些些;些微)须 裁 淡(淡淡;色~) 嫩(~寒) 粗(粗浅;~具规模) 轻(轻微;~鲜;~约;~伤) 差(~可告慰) 或(不可~缓) 聊(~胜于无) 颇 小可(非同~) 鸿毛 不够 弥弥 有点 多少(~吃点) 几分(~姿色) 不大(进步~) 不甚(~了解) 泛泛(~而谈) 杯水 ☚ 程度低 浅薄 ☛ 小学xiǎo xué❶国家设立的初级学校。《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 小学学校名。❶古代官立初级学校。西周始置,为教育王子及贵族子弟的学府,在太学之下。招收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贵族子弟,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十六国前赵、后赵及北魏亦置。《晋书·刘曜载记》:“曜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石勒载记上》:“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唐高祖即位后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育宗室子弟及功臣子弟。玄宗以后,州县学作为四门学的预备阶段,被视为小学。至此,小学即成为配合科举制度而建立的学校,并完全纳入科举的轨道。宋代有在京小学和州县小学。在京小学始建于神宗元丰间,分“就傅”、“初筮”两斋,徽宗政和四年(1114)分为十斋,学生近千人,分八岁、十岁和十二岁以上三等,每季分别考试,依三舍法升补。个别州县小学始建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徽宗崇宁元年(1102)令州县遍置,十岁以上皆许入学,各设教谕、小长。又,诸王宫各设小学,称宗室小学,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南渡后重建学校,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于太学附置小学一斋。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于禁中置小学,凡宗室子孙七至十五岁皆得入学。设教授,仁宗与皇后罔氏时为条教训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置,选老成之士为师。清代的府、州、县学,依取生员数额,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一般小州、县学为小学,初定入学名额为二十名,后屡有减增。凡欲入学者,需要经过童生试。入学后即为生员,通过一定的考核,即可参加乡试。 小学学校名。对学生进行初等教育的场所。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时已经设立。其后历代都有,名称各有不同。 小学 045 小学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旧称。在古代一直为解经之用,是经学的附庸。不同时期内容不尽一致。周时系与“大学”对举,指初级学校;后以儿童入学先学文字,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中首次称《史籀篇》、《仓颉篇》一类字书及“六书”之学为 “小学”。《隋书·经籍志》将“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皆归为“小学”。但明确地以“小学”指称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当从宋代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分“小学”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清末章太炎认为“袭用古称”不当,“当名 ‘语言文字之学’ 方为确切。” (《论语言文字之学》) 这一正名,标志对 “小学”认识的质变,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走上现代化的开端。 ☚ 现代汉语词汇 文字 ☛ 小学 小学xiaoxue文字学的旧称。“小学”本是学宫的名称,因为儿童入小学后先学文字,所以到汉代时,人们便把文字这门小学的课业也叫做“小学”,并一直沿用下来,而且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传统语言学的总称,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几门学科全部包括了进去。隋唐以后,因其内容太多,又分为三门,分别称之为“字学”、“训诂”和“音学”。“字学”也单称做“小学”。近代学者认为“小学”之名不科学,遂改称之为“文字学”。此后,“小学”便专用做学校之名了。 ☚ 书契 六书 ☛ 小学 小学官学名。汉以前乡、党亦立小学,此后历代亦设小学。《资治通鉴·齐纪二》: “以郡国虽有学,县、党亦宜有之,乃命县立讲学,党立小学。”《续资治通鉴·宋纪》: “蔡京请 ‘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2员,县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诸州学,州学生每3年贡太学……” (见: 庠) ☚ 庠 小满 ☛ 小学 小学唐宋以来所设立的一种初级学校。唐高祖即位后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育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玄宗以后学校教育完全纳入科举的轨道,各级学校的任务明确规定为科举输送人才,中央国子监诸学的学生可直接参加贡举,而州县学生则须先入四门学为俊士后方可参加贡举,所以州县学作为四门学的预备阶段,被视为小学。宋代有州县小学和在京小学之分。州县小学之制,始见于仁宗至和元年 (1054年)京兆府小学规石碑。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又令州县建立小学,设教谕,立学规,招收十岁以上儿童入学。在京小学大概始于元丰年间 (1078~1085年) 国子监所设的小学。徽宗大观三年(1108年),颁布《大观重修小学敕令格式》。政和四年 (1104年),国子监及各州县小学实行三舍法,自八岁至十二岁,依各人程度,分别补入内舍、上舍,每季一试,逐舍升补。学生曾达上千人,分十斋。国子监小学上舍上等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太学外舍生每季第二个月举行的经义考试 (私试),合格者即升入太学内舍。各州小学上舍上等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州学外舍生每季第二个月的经义考试(私试),合格者升入州学内舍。宋室南渡后,学校重建,绍兴十二年(1142年),附小学一斋于太学,各州县亦陆续建立小学。宋代小学的教学内容,一般为识字、诗赋、经术。清朝的府、州、县学亦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一般小州县学为小学,入学名额为二十名。凡入学者即为生员,通过一定的考核,即可参加乡试。 ☚ 府州县学 社学 ☛ 小学 《小学》Xiaoxue古代童蒙教材之一。宋代朱熹于1187年编就。它是处于“三、百、千”与“经史”之间的过渡性教材。全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分成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部分; 《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部分。除直接说教外,有不少格言、故事、诗歌以及名物知识。其目的在于传播:“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书成之后,备受文人学者之推崇,而不大流行于学塾蒙馆。其原因在于:多古礼,不谐俗, 多难字, 语重复。 ☚ 蒙求 小儿语 ☛ 小学 《小学》Xiaoxue中国旧时儿童用的蒙学课本。宋朝朱熹、刘子澄合编。大约于淳熙十四年成书 (即1187年)。内容辑录了一些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溶入了封建理学思想。全书共6卷,分内篇、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卷。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此书当时倍受理学家推崇,但因其难懂, 不适合童蒙学生使用, 流传并不广, 后来 《小学》又出了很多版本。明朝陈选作 《小学集注》,清朝张伯行、黄澄、蒋永修各作 《小学集解》等, 算是 《小学》的补充。 ☚ 童蒙须知 三字经 ☛ 小学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中国西周即有小学,以后各代继续设立。1897年南洋公学设“外院”为公立小学之始。中国现行的小学,修业年限为5—6年。 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后来范围扩大,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小学❶中国旧时儿童教育课本。宋代朱熹、刘子澄编。辑录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篇,明代陈选作《小学集注》,清代张伯行作《小学集解》。 小学一卷。清黄奭 (生卒年不详)撰。黄奭字恩抡,甘泉 (今江苏扬州) 人。是书辑录为《说文》等书所引的周代迄乎南北朝之间小学方面的言论或著述,凡四十八家一百一十四条:《史篇》三条,楚庄王说一条,孔子说七条,韩非说二条,淮南王说三条,董仲舒说二条,刘向说一条,班固说一条,爰恺说一条,逯安说一条,王育说五条,庄都说一条,欧阳乔说一条,黄颢说一条,谭长说五条,周胜说一条,官溥说四条,张林说一条,徐巡说二条,张彻说一条,桑钦说四条,京房说一条,傅毅说一条,宋宏说一条,师旷说一条,贾逵说十六条,博士说五条 (以上为 《说文》所引),《异字苑》七条,《字类》一条,蔡邕《圣皇篇》一条,郭显卿 《杂字指》一条,《古文奇字》一条,张揖《杂字》一条,王义 《小学篇》一条,《字諟》三条,《古今奇字》二条,《古今字音》一条,《异文音》二条,《文字辨疑》二条,《字谱》一条,《韵谱》二条,张谅《四声韵林》一条,《字朴》六条,《韵海》二条,颜延之《幼诂》二条,《韵圃》二条,李虔《续通俗文》一条,《字说》 一条。是书有黄氏 《汉学堂丛书》本。 小学elementary(/junior/primary)school 小学❶primary school;elementary school 小学西夏学校的一种。仁宗人庆元年(1144),立于禁中,凡宗室子孙7岁至15岁皆得入学。设教授。仁宗与皇后罔氏时为条教训导。 小学学科名称。“小学”二字,最早见于《大戴礼记·保傅》。原指古代幼童(贵族子弟)读书学习的学校,至东汉初始为学科名称。先后有两种涵义: (1)东汉至隋唐指我国古代的文字之学。因于作为学校的“小学”所学内容即文字之书而借指其学。内容包括字书(分学习性与研究性两种)的编撰和汉字形义及其理论的研究。东汉杜林作《苍颉故》,为其学之始,故《汉书·杜邺传》称:“世言小学者由杜公(指杜林)。”不久班固著《汉书》,在西汉末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的基础上首创史志书目《艺文志》。其中将“小学”著作专列一类,著录了《史籀篇》、《八体六技》、《苍颉篇》、《急就篇》、《苍颉训纂》、《苍颉故》等共“十家四十五篇”,后边的叙录中则提出了“六书”的细目(但未做进一步发挥),阐述了汉字的源流演变等,使“小学”指称文字之学的涵义得以确立。不过,这时它的内容还十分粗糙,而且没有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所以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真正将“小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是东汉许慎。许氏著《说文》,序中较为科学细致地探讨论述了汉字的起源流变,确定了“六书”细目的意义,正文则用“六书”的理论分析解说了依类归于540个部首中的9353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深刻总结了文字之学的成果,更创造性地大大发展了汉字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字之学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深刻的影响。此后至唐,“小学”指文字之学的理论发展不大,而字书的编撰则在《说文》影响下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第一部隶书字典西晋吕忱的《字林》和第一部楷书字典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等大部头著作,另有在《尔雅》影响下出现的三国魏张揖之《广雅》这部著名词典。(2)隋唐至清末为我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的统称。《隋书·经籍志》将“小学”内容增为体势(指汉字形体学)、音韵、训诂三类,南宋晁介武《郡斋读书志》称作体制、训诂、音韵,清《四库全书总目》另称训诂、字书、韵书,均依类著录其书,个别名称虽异,所指实同。这三类内容,到了近现代,便分别演变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独立的学科,各有侧重: 文字学偏重研究字形,兼及音义;音韵学偏重研究字音,兼及字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字义,常常借助文字学、音韵学知识。“小学”自汉至清,无论是何种涵义,一直都是经学的附庸,是过去的人们用来“通经致用”的一种工具和阶梯,但对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的发展却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学官学名。西周始置,《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之左,大学在郊。”关于入学年龄,大致是“年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王室子弟为八岁,公卿、大夫之子为十三岁,士和庶民子弟俊秀者为十五岁。宋元丰年间于国子监置小学,分“就傅”、“初筮”两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有学生近千人,分为十斋,实行三舍法,自八岁至十二岁,按各人程度,分别补人内舍、上舍,每季考试一次,逐舍升补。南渡后,学校重建,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附小学一斋于太学。州、县亦置小学。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诏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仍置小学教授。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令州县均置小学,设教谕,立学规,招收十岁以下儿童入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