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地老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地老虎black cutworm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世界性主要地下害虫;寄主主要有棉花、玉米、高粱、烟草、麦类、豆类、蔬菜及各种杂草。成虫翅展48~50 mm,触角丝状,雄蛾基半部双栉齿状;前翅棕褐色,线纹明显,肾形纹外侧中部有一大三角形黑斑和两个尖端相对的小三角形黑斑;后翅白色,翅脉和翅缘褐色。末龄幼虫体长41~50 mm,黄褐或黑褐色,体表粗糙,满布黑色小颗粒,腹背毛片前面两个大,后面两个小;臀板上有两条对称的深褐色纵带。在中国一年发生1~7代,广东省南岭以北、黄河以南年发生4~5代;南岭以南终年繁殖;在33°N以南有少量幼虫和蛹越冬,以北不能越冬。成虫有迁飞习性,趋光性和对糖醋液趋性都强;卵产于土块、土缝、地面、枯草茎及杂草、作物幼苗叶片反面。幼虫共6龄,1~2龄幼虫昼夜取食嫩叶;3龄以后白天潜伏表土下,晚上为害,常咬断幼苗嫩茎,并有自残习性。可采用清除田间杂草;诱杀成虫;幼虫3龄前喷施甲基对硫磷、乐果等药剂,3龄后撒施敌百虫毒饵和人工捕捉高龄幼虫等进行综合防治。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甘肃的地下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乌鞘岭以东地区。黄河及其支流泾河、渭河、洮河、大夏河的河谷低地川地和灌区为常发区;乌鞘岭以西的河西地区则多分布于泉水地区, 且越往西部数量越少。在甘肃东部地区1年发生2~3代。越冬代成虫发蛾盛期,在嘉陵江上游地区 (成县、徽县)约在3月中、下旬;陇东泾河川、塬地区(平凉、泾川、西峰)和陇南渭河流域(甘谷、天水)及中部地区 (兰州、靖远、榆中、临洮) 约在4月上、中旬。虫态成虫,体暗褐色,前翅棕褐色, 白天藏在土缝、枯枝落叶等隐蔽处,傍晚飞出取食、交尾产卵。成虫产卵多在灰条、旋花、刺儿菜、荠菜、萝卜、棉田内的苦蒿等的叶背面及土块上。初产出的卵为乳白色,将要孵化时变为黑色。卵期平均8~12天。初孵化的幼虫为绿色,在寄主心叶中取食;长大以后变为灰褐色,腹面是淡黄色;3龄以后怕光,白天潜伏于植物根际表土内,夜间出来危害作物;5~6龄时为暴食期,暴食庄稼,如不及时防治,危害严重。甘肃始虫源来自华南越冬危害区。据甘肃科研部门观察证明:小地老虎的幼虫在北纬33°以北、1月份平均气温-1℃以下地区不能越冬;在徽县、文县、武都、康县南部地区仅有少量幼虫可以越冬。越冬代成虫3月上旬至5月上旬由长江流域迁入甘肃,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成蛾盛发期。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长政等研究,每年3月份当晚20时气温升到5℃时可诱到成蛾,气温升到8℃时出现蛾峰。蛾峰后10日内为除草灭卵时期, 蛾峰后15~20天为喷药灭虫适期,凡3月份诱蛾总量(一台诱蛾器一盏20W黑光灯) 小于500头可预报为轻发生; 500~1 000头为中度偏轻发生; 1000~1 500头为中度发生;1 500~2 000头为中度偏重发生;多于2 000头将为大发生。凡春季迁入蛾量多的年份,往往和头年秋末代成蛾量大、春3月气温回升快而无寒潮、东南风又较多成正相关。防治法, 见 “地老虎”辞条中的“防治法”。 ☚ 地老虎 黄地老虎 ☛ 小地老虎black cutwor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