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品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品文

小品文一

施瑛、钱公侠编。1936年5月上海启明书局初版。选收鲁迅《藤野先生》、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冰心《往事》、朱自清《背影》、草明《话别》等散文小品37篇。

☚ 现代散文选   小品文 ☛

小品文

小品文二

钱公侠、施瑛编。1936年5月上海启明书局初版。选收鲁迅《一九一八年随感录》、周作人《诗的效用》、吴稚辉《苦矣》、朱自清《女人》、郭沫若《艺术家与革命家》等散文33篇。

☚ 小品文   闲书 ☛

小品文xiǎopǐnwén

散文中的一种。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张天翼《“新生”》:“你要是读过他几篇精致的~,你要是知道有一个刊物上称他做‘最纯粹的艺术家’,那你一定会觉得——他这副外貌跟他那些作品是怎么也调和不起来的。”|李国文《月食》:“四版上那篇捅了马蜂窝的~怎么收拾?”

小品文xiǎo pǐn wén

一种散文,篇幅较短,夹叙夹议,形式活泼。1926年夏丏尊《教学小品文》:“小品文性质实近于纯文学。”1928年丰子恺《修裴尔德百年祭过后》:“歌谣曲是小形的艺术品,犹之文学中之小品文、短篇小说。”

小品文

小品文

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简明生动地记叙人和事的一种散文。是随笔、杂文等短小文章的通称。小品一词始见于公元四世纪时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他将较详的译本 (二十七卷本) 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译本 (十卷本) 称作《小品般若》。《释氏辨空经》:“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中国古代即有这种体裁,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如《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人小品》等。现今小品文因内容不同可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
对小品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各家众说纷纭。最初的小品文包括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如古代的论议、序跋、传记、铭志等,其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兼备。以后小品文又专指广义散文,即抒情叙事散文、杂文、随笔等。后也有专指为狭义散文的。钟敬文《试谈小品文》:“英文中有所谓Familiar es-say,胡梦华先生把它翻作‘絮语散文,’我以为把它译作小品文很确切。”梁遇春《〈小品文选〉序》:“小品文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并没有俨然地排出冠冕堂皇的神气,所以这些漫话絮语很够分明地将作者的性格烘托出来,小品文的妙处也全在于我们能够从一个具有美好的性格的作者眼睛里去看一看人生。”他们把絮语散文与小品文视为一种文体。李素伯《小品文研究》 (第一编):“所谓艺术性的散文诗似的美文,实就是小品文。”“麻烦的论文,关于学术的零星杂记,都不能算是小品文。这原因,便是小品文是须富有艺术性而不是如论文杂记之类枯躁的东西。”他把美文与小品文视为 一种文体。小品文也有专指杂文的,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到现今,小品文多是指报刊上发表的,具有较浓的幽默讽刺意味的,记叙人和事的短小文章。

☚ 美文   速写 ☛
小品文

小品文

文体名。笔记文的一种。小品本指佛经的节本,最早见于公元4世纪鸠摩罗什翻译的《般若经》。他把较详的译本叫做大品,较略的叫小品。后来通称短篇杂记、随笔、杂感等为小品。特点是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叙议结合,阐明某一道理或叙述某一事情。小品文题材丰富,形式灵活,往往能在极小的篇幅内以生动的笔墨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所以历来为文人所乐用。如皮日休《悲挚兽》、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朱国桢《涌幢小品》。小品文一般都是先描述一个或实或虚的故事,然后借题发挥,大都文美理深,议论鞭辟入里,使读者受到感染。

☚ 杂俎   语录 ☛
小品文

小品文

散文的一种。特点:一是小,二是深入浅出,三是轻松活泼。其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夹叙夹议地讲述一些道理,或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从而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我国古代早有这种体裁,魏晋人的某些笔记小说,其实也是小品,可称为笔记小品。笔记小品在明清两代更为盛行。现代小品文依内容不同,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等,是报刊杂志常用的评论形式之一。鲁迅在《杂谈小品文》中说:“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称之小品。”小品文是文学大家庭中的“小摆设”,但从这“小摆设”,却可窥见时代的风貌。

☚ 文艺新闻   小品 ☛
小品文

小品文xiaopinwen

散文品种之一。指小而隽永的杂记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代,当时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后来便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在国外,也有“小品文”一词,它原出于法文Lafeuille,意指纸的一页、一小页,也指报告、报纸,后来也是指各种各样新闻体裁的小文章。
小品文在20世纪20年代称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泛指文学体裁中与诗歌、戏剧、小说并举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当时,有的认为小品文包容了各种体式的文学散文,有的则认为是侧重于夹叙夹议的杂感随笔,还有的偏重指抒情散文或速写之类的叙事散文。
鲁迅在《杂谈小品文》中说:“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小品文一般是指那些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的杂感文字。它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主题明确,用文学笔调和艺术形式来叙述故事或事件。它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述一件事情,阐明一些道理。其特点是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力量。
小品文按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历史小品、时事小品、科学小品、讽刺小品、幽默小品。

☚ 杂文   报告文学 ☛
小品文

小品文Xiaopinwen

散文的一种。指一些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的杂记散文。“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当时称佛教《般若经》节译本为“小品般若经”、详译本为“大品般若经”。后借用“小品”之名,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小品文的特点是写法灵活、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具有幽默感和讽刺力量。小品文曾盛行于明清两代。如明朱国祯所著《涌幢小品》。小品文在20世纪20年代被称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它泛指文学体裁中与诗歌、戏剧、小说并举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1932年9月,标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也出现了一些总结小品文写作方法的专书。如冯三昧著《小品文作法》(1932年1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陈光虞著《小品文作法》(1934年10月上海启智书店出版)。当时人们对小品文包括的范围在认识上也不一致,有的认为小品文包容了各种体式的文学散文,有的则认为是侧重于夹叙夹议的杂感随笔,还有的偏重指抒情散文或速写之类的叙事散文,而鲁迅则认为“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杂谈小品文》)写小品文要善于从小事生发,揭示一定道理,夹叙夹议。也可以谈古论今,议论时政,还可以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历史小品、时事小品、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科学小品等。

☚ 谜语   总结 ☛

小品文

散文的一种。指篇幅短小的杂记。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或深入浅出地说明某种道理。现代小品文按内容一般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等。

小品文

小品文

散文的一种。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的统称。用夹叙夹议的笔法讲述某种道理,或简明生动地叙述某件事情,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篇幅短小,语言浅近而旨意深远,富于情趣。又因其内容不同,一般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等。这种体裁在中国古代即有,明清时期更为盛行。20世纪30年代,由于林语堂创办专登小品文的杂志 《论语》 半月刊,小品文曾兴盛一时。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的闲适淡远的小品文,曾引起争议。鲁迅杂文中的许多小品文,则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杂文   传记文学 ☛
小品文

小品文

散文的一种。它的特点一是小,二是深入浅出,三是轻松活泼。其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夹叙夹议地讲述一些道理,或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从而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我国古代早有这种体裁,魏晋人的某些笔记小说,其实也是小品,可称为笔记小品。笔记小品在明清两代更为盛行。现代小品文依内容不同,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等,是报刊杂志常用的评论形式之一。鲁迅在《杂谈小品文》中说:“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称之小品。”小品文是文学大家庭中的“小摆设”,但从这“小摆设”,却可足见时代的风貌。

☚ 小品   历史小说 ☛

小品文

feuilleton


小品文

(familiar)essa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