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诸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诸汗

病证名。汗液无故而出者,是由人体阴阳偏胜所致,小儿稚阴稚阳,故易阴阳偏胜偏衰而致汗证。常见者有自汗和盗汗两类: 《幼科发挥》: “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婴童百问》: “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小儿诸汗

小儿诸汗

汗液是体内津液受阳气蒸化而成,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当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紧张,以及运动、劳动、饮食时汗出增多,皆属人体正常生理现象。临床凡见排汗过多且无述因素者则称汗证。小儿汗证,主要有自汗、盗汗、头汗和战汗。战汗,是热病过程中正邪相争时战栗后汗出的症状。小儿头汗,如单纯头部少量汗出而无其它症状者,为清阳发热之象,俗称“蒸笼头”,不属病象亦不必治疗。如《幼科发挥》云:“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故头汗者,乃清阳发热之象,不必治也。”如头汗量多而兼有其它症状者,常因湿热郁蒸于上或其它原因引起,当按自汗或盗汗辨证施治。
自汗: 不活动且未用发汗药而自然出汗者为自汗。《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证治准绳·幼科》:“自汗者,汗不待发表自出也。”小儿自汗多由元气未充,气血薄弱,腠腠未密;或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或湿热郁蒸于上,但头汗出,或里热蒸腾,逼津外泄等引起。故自汗有虚实之别。
❶表虚自汗: 症见恶风,汗自出,头痛,发热、苔薄白,脉象浮缓,指纹鲜红浮露。属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卫阳不固。治宜解肌袪风,调和营卫。用桂枝汤。如表虚较甚,汗出如珠而寒热不显者,治以补气固表,兼散风邪,用玉屏风散加味。
❷阳虚自汗: 症见体虚形寒,肢冷自汗,面色㿠白,脉弱舌淡,属阳气虚弱,卫不固摄,治宜温阳固卫,用参附龙牡汤。
❸湿热自汗: 症见身热,但头汗出,便稀脉濡苔腻,属湿热郁蒸于里,津液不得外泄而上迫。治宜清利湿热,用茵陈五芩散加减。
❹里热自汗: 症见壮热,口渴,汗出连绵,舌红苔黄,脉象洪大而数,指纹深红发紫,属阳明经证,胃热亢盛,逼津外泄。治宜辛凉清里,用白虎汤加减。气津不足者可加人参。如见蒸蒸发热或潮热,汗出,腹胀腹痛,拒按便秘,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或老黄,脉实有力,指纹紫暗郁滞,属阳明腑证,燥屎内结,热邪内伏,逼津外达。治宜通腑泻热,依病情轻重缓急可选用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加减,津伤者可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盗汗: 睡中汗出,醒后即收,为盗汗。亦称“寝汗”。盗汗多属阴虚,当入睡后卫阳之气乘虚陷入,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而津液外出,产生盗汗。醒后卫阳之气复归于表,卫表得固,其汗自止。小儿盗汗可伴有心悸不宁,不易酣睡,梦中多惊,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指纹淡紫。此属心阴不足,表气不固。治宜养阴安神,固表止汗。用酸枣仁汤加减。如阴虚火旺者,可伴有低热,面红,口干,唇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溲短赤,指纹淡紫等。治宜滋阴泻火,固表止汗。用秦艽鳖甲散,重证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 小儿消渴   小儿诸血 ☛
000191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