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虚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虚脱

小儿虚脱

虚脱又名脱证。是指病情突变,阴阳离绝,而致生命垂危的一种证候。人身阴阳二气,相守而不相离,相互约制,两协其平,一旦阴阳亢战,乱其常度,则精神上下离绝而出现虚脱。清,徐灵胎云:“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虚脱证候,有上脱,下脱,阴脱,阳脱,气脱,血脱,精脱等证之分,也有暴脱,外脱之别。临床上一般把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或中风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把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灰白,四肢厥冷,突然大汗,汗出不温者,或汗出如珠,脉象细微欲绝,严重的可以出现口开目合,手撒尿遗等精气外泄等特征的,则称为“外脱”。可见虚脱证候,有的来势凶猛,能使精气急骤耗损,迅即导致阴阳离决。故《灵枢·通天论》云:“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因此,临床时对病儿必须细致观察精神,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变化,以防止病情突然变化而成虚脱。如脉象细微无力,呼吸不匀,血压下降,是虚脱的危象,尚须观察出汗情况,汗量多少,是否昏迷等,以测知病情的进退。
小儿虚脱,可见于大吐,大泻,大出血之后。因大吐,大泻则气衰津伤;大失血后,则精血消亡,均可导致阴阳耗竭,出现暴脱。也可发生于时行疾病的重证,或热性病的极期,往往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正气内溃,导致周身情况衰弱,因而发生突然虚脱。此外,也有由寒厥或气厥发展而来;或由闭证进一步转变形成。
关于闭,厥,脱三者的关系,至为密切。三者在临床上均属重危之证,都有神志改变,或昏迷、四肢发凉现象。从虚实的观点来看,闭证属实,脱证属虚,厥证则有虚有实。一般说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脏腑虚实的传变,是根据邪正消长的条件来决定的。闭、厥、脱三者之间的传变,也是依据正气溃败的程度为转移的。寒厥与热厥相比,寒厥属虚,如在正气不支的情况下,即可发展成为脱证。热厥属于实证,在邪毒炽盛,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则可发展成为闭证,出现昏迷窍闭。如正气衰竭,则可由实转虚,成为厥脱。闭证的病机,属于邪毒嚣张,蒙蔽清窍,如果一旦正气耗尽,阴阳气血衰竭,即可由闭转脱,加速危亡。
小儿虚脱在临床上的主证,大多具有四肢发冷,突然大汗,二便自遗,脉微欲绝等特征。但是“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所以,临床上应仔细审察,不得将脱证误为闭证,闭证也不能误为脱证,两者虚实不同,性质各异,前人早有“误补益疾,反泻含冤”之戒。脱证与闭证的鉴别见表。

闭证与脱证鉴别表

分类
症状
鉴别要点
闭 证脱 证
意 识不省人事神志淡漠
精 神烦躁闷乱萎靡不振
面 色潮红或青紫㿠白或发灰
口 齿牙关紧闭一般多见张口
舌 苔苔黄质绛苔白质淡
体 温升高降低
脉 象滑数有力或伏微细欲绝
呼 吸气粗急促气息微弱,似断似续
四 肢握拳或痉厥撒开或蠕动
汗 液少或无汗汗多粘冷
指 纹紫或青紫淡或不显

虚脱证候的治疗,在临床辨证方面,必须首先分清虚实,判断阴阳。闭证和脱证,一实一虚,固宜辨别清楚。而且在出现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或呼吸气息微弱,人体正气衰败所导致的脱证中,尚有亡阳,亡阴之别,也宜辨别清楚,这样在治疗时,才能把握病机,有的放矢。
阳气暴脱: 又名“阳脱”,“亡阳”。系虚寒之极,或气脱之甚者。由于患者体质素虚,元气不足,又感外邪,邪毒既盛,正气易虚,虚极则阳脱。或由阴脱,或寒厥转变而来。“阴损及阳”,故阴脱之甚,损及阳气,即可形成阳脱。寒厥与阳脱相比,寒厥症状较轻,不如阳脱来势急暴,在脉微欲绝、亡阳的程度上,也不如阳脱危重,故寒厥进一步发展可以转变为阳脱,常成为阳脱之先兆。阳气暴脱的临床表现,多为畏寒,身热不扬,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口鼻气冷,呼吸气微,囟门、目眶凹陷,睡则露睛,手足四肢厥冷,或有冷汗如珠,汗出如油,肌肤松弛,口不渴,喜热饮,大便稀,小便少,有的二便失禁,舌质色淡,舌苔白润,脉象沉细无力,甚至昏迷不醒。多见于婴儿严重吐泻,营养不良,合并脱水、酸中毒所引起。此阴阳衰败,阳气欲脱。阳脱则虚寒之极,治疗方法,宜用大剂回阳益气,救逆固脱,可用参附龙牡汤加减。因吐泻引起者,可加乌梅、炮姜炭。汗多者,加黄芪、炒白术。四肢厥冷甚者,可加紫油肉桂。
阴虚液脱: 又名“阴脱”,“亡阴”。由于大吐,大泻,高烧,大汗,或大出血后,致津液大伤,真阴虚竭于下,无根之火,飞腾外越。或由阳厥进一步发展而成,故阳厥常为亡阴之先兆。阴虚液脱的临床表现,多为发热,烦躁,两颧稍红,气促,口渴喜冷饮,手足稍冷,而手足心热,出汗,舌质红赤,苔黄,或舌质深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的后期。严重病例,可以引起气涌痰奔,上蒙清窍,出现痰多气促,神志不清,或昏迷不醒,突发惊厥。也有的严重病例,进一步发展成为阳脱病证。阴脱是因津伤之极,治疗方法,宜滋阴养液,益气固脱,可用生脉散加白芍、牡、石斛等,以养阴增液,益气固脱。
阴阳两脱: 阴脱与阳脱二者均为脱证,皆有四肢厥冷,气息微弱,脉微欲绝证象。但二者一寒一热,病因主证与治法均不同。列表比较。

阴脱与阳脱比较表

分类 比较阴 脱阳 脱
病 因津伤之极(亡阴)气脱之极(亡阳)
主 证发热烦躁,汗出
颧稍红,气促
口渴,喜冷饮
手足冷而手足心热
舌质红,苔黄而少
脉细数无力
无热萎靡,汗出如油
面苍白,气息微弱
口不渴,喜热饮
四肢厥冷,手足厥逆
舌质淡,苔白而润
脉细微欲绝
治 则滋阴增液
益气固脱
回阳益气
救逆固脱
方 剂生脉散参附龙牡汤

阴阳两脱,为阴脱和阳脱的混合。多见于热病传变,或病久虚羸者。其临床表现,多为神志似昏似昧,或高热起伏,或虽有高热,但颜面苍白,汗出淋漓,四肢欠温,舌红而干,脉细而数,此为正不敌邪,阴阳告竭之象。治宜回阳护阴,可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白芍、炙甘草。病久虚弱,汗多者加黄芪、山萸肉。气虚阳脱甚者,可去人参,改用红参,另煎兑服,则挽救阳脱之力较强。
虚脱变证: 在小儿疾病过程中,可因邪气亢盛,正气已衰,而同时出现闭证和脱证,或者部分闭证中同时出现昏迷肢厥,汗出等虚脱证象。也有脱证经及时回阳救逆后,阳回脱固,正气渐复,邪正相争又剧,在外脱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内闭证象,这种虚实转化,同时并现,临床非常多见,称为内闭外脱。其临床表现,多有昏迷,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细数无力,自汗出,伴以惊厥,呼吸急促等。治宜开闭固脱并用。清心开窍,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豁痰开窍,可用菖蒲郁金汤加丹参、远志。回阳固脱,用四逆汤加减。益气固脱,用参附龙骨牡蛎汤加减。气阴两补,用生脉散加味。如伴有抽风,治宜凉肝熄风,或滋阴熄风。凉肝熄风,可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滋阴熄风,可用大定风珠加减。
☚ 小儿厥逆   小儿温病 ☛
000191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