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痨
肺痨,即肺结核。是以全身逐渐消瘦,伴有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为其特征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患。《肘后备急方》称为“尸注”,并谓其“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千金要方》将“尸注”列入肺病门。《外台秘要》指出:“骨蒸传尸,无问少长,多染此病,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可见小儿形体稚嫩,藩篱疏薄,如调护失宜,则每易发病。
肺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儿正气不足,肺脏虚损所致。开始虽病在肺,但其病势的演变对其他脏器亦有影响,临床常兼见五脏形证,其中尤以脾肾二脏最为突出。若饮食调养不善,脾胃气虚,水谷精气不能上归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脾气虚累及胃肠,则见食少便溏。若禀赋薄弱,胎元不足,肾气亏虚,则骨软,行迟,囟门不合。阴虚火乘于肺,肺虚而肾失资生之源,则病及于肾,出现齿迟不生,发无光泽或脱而不长,以及内热骨蒸等;甚则真阴不足,导致心肝火旺,上灼于肺,致消灼肺阴而盗汗不寐,性急多啼,胸疼。由于病变所在脏器的不一,病损性质的各殊,以及病机演变发展趋势的不同,故其证候的表现先后亦各有所差异。有发病缓慢逐渐加重; 有急性发作很快恶化。其病势的一般演变,初起甚轻,微有咳嗽,疲倦,纳减,形体日瘦;继则咳嗽,痰少或多黄白,潮热,盗汗,两颊潮红,甚则咳血;严重者骨髓内消,发焦毛耸,肌肤甲错,音哑声嘶,气喘,大便溏泄,肢体浮肿,以至渐趋于危候。
由于肺痨病变虽在于肺,而其病机关系脾肾。“肺为五脏之天,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故其治则应在调补肺气,以复真元的基础上,兼理脾肾。
肺痨阴虚: 肺主气,为清虚之娇脏,喜润恶燥,不耐邪侵。邪侵于肺,先伤肺气,再耗真阴,气阴两伤,清肃之令不行,其症咳嗽,痰中夹血,或大量咯血,潮热,手足心热,舌边尖红,指纹沉紫; 或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润肺以止咳,用月华丸;咳血加藕节,白芨。气阴两虚者,久而不复,母病及子,累及于肾,其症除有阴虚肺痨的表现外,并有肾水亏虚,肝木亢逆的症状,如急躁善怒,甚至瘈疭等。治宜滋阴清火,潜阳安神;用百合固金汤加牡蛎。
肺痨气虚: 阴损及阳,气津受损,其症既见潮热,盗汗声嘶;又有形寒怕冷,消瘦,短气,食少,便溏。治宜益气补肺,用补气黄芪汤、益气补肺汤,以资后天生化之源。
肺痨火旺: 肺火炽盛,消灼津液。症见高热起伏,咳嗽汗多,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鲜红,舌苔黄厚,脉数有力,指纹紫。治宜清肺泻火,用清骨散。口渴烦躁者,加生石膏、鲜生地;痰壅胸满者,加葶苈子、瓜蒌霜;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者,加丹参、郁金;伴发瘰疬者,合消瘰丸。
肺痨骨蒸: 小儿肺脏怯,患痨病久,阴虚火旺,金水两伤,其热自骨髓而透发,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消瘦,脉细数。治宜养阴除蒸,用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加减。
肺痨咳嗽: 又名痨嗽。肺热内结,血络损伤,其症咳嗽,咯血不止,面颊潮红,心烦,脉数。治宜宁络止血,用月华丸加白芨、白茅根。痰中带血者,用泻白散合胶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