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护理
肺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婴幼儿尤易患此病。1岁以下婴儿免疫力差,故肺炎易于弥散融合并延及两肺。年龄较大及体质较好的幼儿机体防御反应逐渐成熟,局限感染能力增强,如病灶局限于肺的一叶则为大叶肺炎。
肺炎的发生不但取决于病毒或细菌的侵入,也与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密切关系。婴幼儿时期肺脏生理解剖有其特点,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粘膜柔弱纤细且富于血管,粘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纤毛运动不良。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及淋巴间隙较成人为宽,肺脏含血多而含气少,肺泡数量较少,且易被粘液堵塞,间质发育旺盛。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易受感染。而免疫球蛋白产自蛋白质,故营养状况对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影响,如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易发生肺炎。此外,天气骤冷,可使呼吸道粘膜的屏障作用降低; 室内空气污浊,小儿与吸烟者同居一室,烟雾使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呼吸道局部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出汗后受凉,使机体免疫力降低,都可诱发肺炎。
患肺炎时由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和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及感染中毒症状。缺氧由于肺泡内渗出物、肺不张、肺泡膜增厚等外呼吸障碍,导致动脉血氧降低;由于酶代谢失常,组织对氧利用不全,出现内呼吸障碍,动静脉血氧差明显减少和二氧化碳潴留,而致代偿性呼吸增快及心率加速。重危患儿可因心肌过劳而引起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缺氧,最后呼吸代偿功能不全而产生呼吸衰竭。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嗜睡、惊厥、昏迷,循环衰竭以及呼吸衰竭等。
新鲜空气中含致病菌很少,故病室内空气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室温以18~20℃为宜。必要时按医嘱行冷空气疗法。治疗时须密切注意患儿的反应,并避免着凉。室内湿度约为60%左右,采取湿式清扫方法,在暖气上放置水盒,呼吸困难时采用雾化吸入等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室内阳光充足,安静舒适,治疗、护理等尽量集中,保证患儿得到充分休息,以减少氧的消耗量,保护心肺功能。发热、气促者皆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方可适当活动。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并需经常变更体位,以减少皮肤受压。患儿不可包裹太紧,或盖被过厚、过重,以免影响呼吸运动,防止患儿烦躁不安,而加重缺氧及过量出汗。患儿因高热呼吸增快,丢失水分较多,需注意维持足够的入量; 给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并应耐心、细致地喂食和多喂水。哺喂时应将床头抬高,如病情允许,喂药与喂奶时最好抱起,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鼻塞时,喂奶前滴入0.5%麻黄素使鼻腔血管收缩,减轻鼻粘膜肿胀,以利哺乳。呼吸困难时可酌情采用少量多次进食方法,以免患儿过度劳累。呼吸道通畅有利于通气及减少缺氧和呼吸困难,故应随时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干痂。翻身时拍背,鼓励较大患儿咳嗽,以及采用体位引流或吸痰等法以助排痰。按不同年龄及病情做好口腔护理,减少继发感染。持续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吸氧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心肺的负担,减少并发症。常用的为鼻导管法、面罩法、雾化吸氧法等。
高热、惊厥、昏迷时应对症护理。腹胀时,抬高床头,以减少腹腔脏器对横膈的压力。用松节油敷腹部,针刺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均利于排气。静脉输液时应注意点滴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