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癔病
儿童神经官能性疾病中,癔病是比较易于见到的一种,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均可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因是性格上的特点结合精神创伤。这类儿童大多是自我中心的,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暗示,感情强烈但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因此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容易把现实和幻想相混淆。当受到一定的精神创伤如受委屈或有不幸,或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时,便产生特异的症状。男女均可发病。过去统计女孩较多,可能与社会关系、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受教育之不同等因素有关.
临床症状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精神症状,有爆发的情绪改变,哭叫吵闹,并作出冲动性行为,有时也表现为意识朦胧、迟钝,但实际上情感反应明显,注意及观察的人越多,表现的症状也更为突出。另一类称为转换性癔病,即精神改变“模拟”其他疾病的表现,但实际上无躯体器质性疾病。儿童癔病以转换性癔病为多。大致有以下一些表现:
(1) 运动障碍:患儿表现出各种型式的不自主动作,如粗大的震颤,舞蹈样动作,甚至类似癫痫大发作样的抽搐,但意识存在。有时动作奇特,行走时奇形怪状,似不能协调,但无人注意时却并不跌跤。有时运动过少,表现为瘫痪或木僵状态,或不能步行,也有时不能言语,口吃或失音。
(2) 感觉障碍: 患儿躯体感觉减退或过敏,有时出现失听或失明,但对环境中的声音与物件却有反应,独行也不撞碰物件。
(3)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例如频繁而顽固的呕吐、呃逆、厌食或尿频、尿急等. 有时过度换气以致产生手足搐搦。
以上症状似乎各不相关,但有一共同特点,即戏剧性的发作和富于表现性的动作,说吐就吐,说抽痉就抽痉,但经暗示后能迅速恢复。
有的小儿易受暗示及自我暗示影响,于某些场合,一人发病后,由于对疾病不理解,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加上歪曲宣传,可能引起许多人陆续出现类似表现. 这与前述发病原因有所不同。但患者性格特点及明显的精神因素有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必须慎重而仔细地进行各类与症状有关的检查。必须于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才考虑精神因素诱发疾病之可能。有抽搐发作者应与癫痫大发作相鉴别,后者意识丧失,常可跌伤,发病后不能回忆,发作时瞳孔散大,抽搐形式固定,时间短,无暗示性,多有脑电图改变,而癔病发作时则全无上述症状。有感觉障碍或瘫痪者应仔细作神经系统检查,癔病者其肌力、反射及感觉障碍范围的分布不符合解剖生理。
治疗以精神治疗为主。医师应认真而热情地对待病儿,取得患儿的信赖,同时给以语言暗示,可结合必要的对症药物和一些综合性治疗措施。应尽量找出致病的精神因素并进行分析,合理安排生活和教育。儿童心理发育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性格及兴趣的发展虽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后天环境的熏陶可能更为重要,而道德概念、行为准则及人生观的形成则更是生活环境的产物。因此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改善教育措施对培养儿童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