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痿证病证名,指小儿四肢软弱,无力以任地握物的病证。小儿罹患本证,有因热病之后,气液两亏,肺热叶焦而肌肤筋脉失于润养,或温热熏蒸阳明,宗筋弛缓,不能约束筋骨而致者; 亦有因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致者。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肌营养不良等病,均属痿证范畴,有关证治可参见痿证条。 小儿痿证xiǎo’érwěizhèng病症名。小儿四肢软弱, 无力以任地握物的证候。小儿罹患本证, 有因热病之后, 气液两亏, 肺热叶焦而肌肤筋脉失于润养, 或温热熏蒸阳明,宗筋弛缓, 不能约束筋骨而致者; 亦有因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而致者。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肌营养不良等, 均属痿证范畴,有关证治参见痿证条。 小儿痿证 小儿痿证痿证,简称痿,又名痿躄。临床特征为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严重者手不能握,足不能任身,肘、腕、膝、踝等关节感觉脱失,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儒门事亲》卷一: “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者,则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 小儿痿证的发生,主要由于阳明湿热内蕴,肺受热乘而气液枯槁,脾受湿淫致流溢筋脉。因肺朝百脉,肺热叶焦,则百脉弛缓而为痿;脾主肌肉,阳明主一身的宗筋,如脾胃湿热不攘,则见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此外,前人还有肌痹,傅为脉痿;湿痹不仁,傅为肉痿;髓竭足躄,傅为骨痿;血燥阴伤,傅为筋痿的说法。其证分: 湿热痿: 湿热浸淫,伤及筋脉。其症双足痿软,微肿,或足趾麻木,步履蹒跚,小便赤涩,舌苔黄腻。治宜清热燥湿,用二妙散加萆薢、防己、牛膝、木瓜、薏苡仁。若脾虚湿胜而生痰,痰湿内停,客于筋脉,以致四肢肌肉松弛或萎缩,面色淡黄,为痰湿痿。治宜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加竹沥、生姜汁、天竺黄;寒痰甚者,更入白附子、天南星以燥化痰湿。 食积痿: 小儿食物停滞,阻塞中州,防碍中气运输,影响脾胃升降,以致气机抑遏不能畅四旁。其症四肢痿弱,运动维难,腹胀恶心,频作嗳气。治宜先化其滞,用平胃散加鸡内金、山楂、神曲、谷芽、莱菔之类,迨食化滞消后,再予健脾,用异功散加麦芽、神曲、木香、砂仁,以利气化滞而益脾气。 气虚痿: 小儿脾、肺多偏于虚。脾胃气虚,肺气先受其累而不足。所谓脾气既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此,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而不用,百骸溪谷,亦皆因之而失所养。所以,手足痿弱,疲乏少神,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治宜健运中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血虚痿: 小儿素体精血不足,复感湿热或疫疠之邪,大热,大汗,大吐,大泄之后,或失血病后,体难恢复,而致四肢痿弱者。其症多伴有面黄消瘦,舌淡,脉细而弱,指纹淡,甚至发育迟钝等。治宜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然血源于脾胃,有赖中气为之健运,若中气不足,时作便溏,则宜健运脾气,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附子、以升提中气,温煦血行。 血瘀痿: 小儿因跌扑、损伤、积血不消,凝瘀成痿;或上述诸痿,迁延日久,邪留脉络,结成瘀血,以致阳气不能营运四肢痿弃不用者。其症四肢痿软、屈伸不利,运动艰难,或肘、膝、踝、腕时作刺痛,脉涩而芤,指纹紫滞。治宜养血行瘀,用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虚热痿: 小儿稚阴稚阳,受病易于化热,病后阴伤余热羁留脉络,或壅遏肺经,以致阴津不能下达,四肢酸弱痿软,不能站立,两脚发冷,五心烦热,即为虚热致痿。治宜清肺和胃,用麦门冬汤,送服虎潜丸。若误认为阳虚,妄授刚剂,甚痿必甚。 总之,小儿痿证的治疗,总以独取阳明为主。因胃经为水谷之海,主化津液,变气血,以渗溪谷而润筋脉。况阳明之经,合于宗筋,会于气街,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五脏无所宗,不能行气血,濡筋骨、利关节,则宗筋弛纵,带脉不引而为痿。但在临床上还要重视肝肾,因肾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故肝肾不足,则精血亏虚,精血虚则筋脉失养而为痿,因此,滋精血,养肝肾,也是不容忽视的。 ☚ 小儿诸痹 小儿麻痹症 ☛ 小儿痿证xiǎo ér wěi zhènginfantileflaccid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