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病理生理诸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病理生理诸说

小儿病理生理诸说

小儿生理和病理具有一定的特点,古代医家提出 “纯阳之体”“稚阳稚阴”以及“三有余(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四不足(阴常不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等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纯阳之体”说: 首见于《颅囟经》“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所谓“纯阳”,是指纯净旺盛阳主升发之意,是形容小儿蓬勃旺盛的生机。学说认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慧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均在不断趋向完善和成熟,与体内属阴的物质基础相比,处于相对的优势。钱仲阳更把“纯阳”引伸运用于临床,《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纯阳,无烦益火”,主张治疗小儿疾病,应用寒凉,唯恐辛温大热之药,生火助热。清代叶天士支持这一论点,认为:“襁褓小儿,体禀纯阳,所患热病居多”。
“稚阳稚阴”说: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阳是指生理功能,阴是指精、血、津液、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物质。稚阳稚阴即小儿各种生理功能薄弱和脏器发育尚未成熟,说明小儿时期阳既未充,阴亦不足。清代余梦塘特别崇尚这一论点,在《保赤存真》中云:“小儿纯阳,其阳几何?……特稚阳耳”。徐小圃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是抗病主力”主张治疗小儿疾患以维护阳气为主。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 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云:“水为阴,火为阳,一水不胜二火,此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谓“一水”即肾水,“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是指人体正常需要之火,无此则不能熟腐水谷,无此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相火是指一切病理邪火,消烁津液,有害于人体。小儿时期,以阳为用,生长旺盛,需要供给大量的水谷精气。生病后又常阳旺化火,造成阴伤水亏的局面。这种“一水难胜二火焚”的认识,实质是对“纯阳”学说的补充和发展。
“阳有余,阴不足”论,朱丹溪早在《格致余论》云:“天为阳,地为阴,而天比地大;日为动,月为静,而日盈月缺;动为阳,静为阴,而天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人之生命活动,常在“阳动”的状态中进行,由于情欲、劳役影响,精血阴气常易损耗,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显然与万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概念截然不同。
“心常有余”说: 明代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提出:“心常有余”。认为“心主血脉,色者血之萃,脉者心之合也,如色见红润,脉来大数者,此心气有余,其儿易养。”小儿初生,知觉未开,由于心气有余见闻易动,故神怯易惊,易喜易怒,如心热火盛,则津液干而病渴,神志乱而卧不安。心恶热与风相搏,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小儿外感诸病,最易从阳从热,入心入肝,往往壮热不退,因热生痰,因痰生风,肝风得心热而搐作,惊厥神昏不已。心属火,火性炎上,舌为心之苗,心热甚则舌破成疮。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心火亢盛,多病瘤丹斑疹,蛇缠虎带,虫疥螵疮等疾,动辄神昏愦乱,斑疹变黑。故万密斋云:“心热为火同肝论”“人皆曰肝常有余……予亦曰心常有余……”从脏腑学说阐述了小儿心的特点。
“肝常有余”说: 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肝为厥阴之经,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育婴家秘》认为“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常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而非亢盛太过之意。肝属木,木中有火,亦易生风。感邪之后,每易嚣张,邪正交争则剧,一时风火煽动,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壮热惊搐不已,甚至角弓反张。在病理上亦形成了“肝常有余”“有泻无补”的特点。但是,肝乃少阳之气,赖以养生,如肝脏无病,切不可泻,以伐生气;亦不可补,助长风火。故万密斋明确指出:“虽然泻之无用补,少阳生气与春同。”
“脾常不足”说: 首见于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认为“脾常不足”,是谷气自然不足,即谷气不能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所谓“自然”,是指小儿脾之所以不足,乃自然的生理现象。因此,在脾常不足生理情况下,也就很易产生脾胃方面的疾患,如呕吐、泄泻、伤食、虫积等。一旦患病,必又损伤脾胃,造成功能失调,功能失调以后,又易伴发他病,往往恶性循环,久而不已,形成脾胃功能难复的局面。
“肺常不足”说: 明代万密斋云: “娇肺易遭伤”,认为“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因肺为清虚之体,既易于受邪,又不耐寒热,故在病理上形成了“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的特点。小儿肺气之所以娇弱,主要关键在“脾常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生肉,肉生肺”。脾与肺为子母之脏,母病必涉及于子,脾气虚弱,则肺气不足,外邪最易乘虚而入,使肺失清肃产生各种疾病。如脾气健旺,则水谷精微之气上注于肺,卫外自固,邪从何入? 故肺之强弱与否,实赖于后天的脾胃之气。《育婴家秘》云:“娇肺遭伤不易愈”以及“脾肺皆不足者”,实即指此而言。
“肾常虚”说: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认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有补而无泻”。并立地黄丸为补肾要药,指出了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与肾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主人体的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说明人的发育生长,直至衰老的整个过程,是肾气盛衰的全过程,肾气盛则发育成熟,肾气衰则逐渐趋向衰老。小儿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赖肾阳以生,肾阴而长,故正常小儿的健康成长,是由肾的元阴元阳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结果。肾的功能在作用上相应的感到不足。《素问·灵兰秘典》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所谓“作强”,就是工作能力坚强,所谓“伎巧”,就是思维活动灵巧。肾之所以主作强,出伎巧,因为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髓又上通于脑,故称脑为髓之海,精足则令人智慧聪明。由于肾主骨髓,髓足则筋骨坚强。如果由于先天的肾气虚弱,加之后天脾气失调,则小儿生长发育必将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解颅、五迟、五软等禀赋不足之病。
脾与肾又是相互关联的,因先天之精,要发挥它的生命力,必须有后天精气的滋养,而后天精气之所以能够化生,又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资助。因此,产生了万密斋“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理论学说。

☚ 小儿病理   小儿病因 ☛
000190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