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理
生理是其常,病理是其变,病理与生理是有密切关系的。由于小儿在生理上表现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病理上则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再由于小儿体禀纯阳,生机旺盛,而在病理上又表现为活力充沛,易趋康复。
发病容易,变化迅速: 小儿除了先天禀赋不足的解颅,五软,五迟和初生儿特有疾病外,最易发病的,就是外感咳喘和脾胃内伤之疾,以及各种时邪所致的温热病。小儿时期,“薄皮弱肉”,卫外机能未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外邪不论从口鼻吸入,或由皮毛侵袭,均足以影响肺的正常功能,而损及肺脏,故小儿易患呼吸道疾患,如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等,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由于小儿脾胃运化能力不足,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这就反映了“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因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赖脾运化,然后水谷分化,清浊得宜,以养营卫。如脾胃虚弱,其运化吸收功能本难适应,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脾气伤则清不升,胃不和则浊不降,所以,小儿脾胃疾病为多,如积滞、腹痛、呕吐、腹泻、疳证等。而积滞、呕吐、腹泻、疳证可相互影响,症状亦常交替出现,故脾常不足是产生小儿消化道疾病的体质因素。
小儿抗病力差,易患各种时行疾病。在时行疾病中,又以口鼻吸入者多,如麻疹、风疹、水痘等各种出疹性疾病,以及常见的乳嗽,顿咳,小儿麻痹症等,其中包括感受四时六气的不正之气所发生的疾病,即季节性多发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温,夏季的暑温,秋季的疟痢,冬季的冬温,伤寒等等,其发病率均较成人为高。
小儿患热性病较多,且容易出现惊厥等症,即使感冒亦可因高热而导致惊厥,称高热惊厥。病情重者,可因热盛生风,出现频繁的抽风症状,谓之热极生风。严重的在惊厥内闭的同时,可突然身凉脉微,由闭及脱,甚至危及生命。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由于小儿发病容易,并且在疾病过程中变幻多端,《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转归。因为疾病的本质,不属于热,便属于寒;邪正的盛衰,不属于虚,便属于实。基于小儿生理发育未成熟,机体功能活动不稳定,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年龄愈小,病理上的反映,更为突出。《幼科发挥》云: “邪气未除正气伤,可怜嫩草不耐霜。”《温病条辨·解儿难》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皆概括地反映了小儿时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反复善变,病情极不稳定。如小儿外感疾病较多,在感邪以后,邪正相争,病在初期,临床就出现实证,热证,此为“邪气盛则实”,“阳盛则热”。若正气虚,邪气盛,则可由实转虚,而出现虚证、寒证,为“精气夺则虚”,“阴盛则寒”。因此,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变化,在小儿疾病中颇为突出。
常见疾病中的小儿腹泻,初期均为肠胃实热的实证、热证。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暴泻伤阴,久泻伤阳,加之小儿“稚阳稚阴”的体质,病情可急剧转变,津伤则出现伤阴证,气虚就出现伤阳证。阴与阳是互根的,在重证病例中,由于相互影响,而出现阴阳两伤者,颇不少见。小儿肺炎,特别是重证肺炎,在邪热初起,正气尚盛时,多为肺气郁闭的实证。肺主气,心主血,气郁必然导致血滞,血滞则心血流行不畅,从而导致心阳衰弱; 病情可由实转虚,出现神情萎靡,面色㿠白,脉微肢冷等危重证,则为实中夹虚,由轻转重,由闭及脱,婴幼儿或先后天不足的肺炎患儿亦极为多见。
小儿暑温中的暑痉,暑厥(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属热证、实证,但变化最大,容易由闭转脱。《温病条辨·解儿难》云: “暑痉,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指出肌肤疏薄,神气怯弱,经络脏腑娇嫩,抗病能力差,不能耐受暑令暑、湿、热三气的发泄,所以一旦感受时邪,来势凶猛,传变之速,如同闪电,具体的说明了小儿疾病善变的特点。所以,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反映小儿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活力充沛,易趋康复: 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捷敏,患病之后,调护得宜,病情比成人好转得快,容易恢复健康。正如《景岳全书》认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余故谓其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