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厥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厥逆

小儿厥逆

凡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的,均称为“厥逆”。为儿科常见的一种危急证候。厥的含义有二,一指昏晕厥逆,一指四肢逆冷。所谓“逆”,就是逆而不温的意思。一般手足冷称为清,冷过腕,踝称为厥,冷过膝、肘称为逆。所以,轻者为“厥冷”,重者称“厥逆”。
厥逆在儿科多种病变中均可出现,有的发病严重,一厥不复,因而导致死亡。厥逆不论是四肢厥冷,或昏晕厥逆,均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所致。如《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者为厥”。由于阳气起于十指之端,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前代很多儿科医家均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常宜和暖,如指头微寒者,阳气衰也,足心冷者,阴气胜也”。厥逆的形成极为复杂,且病情较为危重,必须及时处理扭转病机,以希移时渐趋苏醒,手足转温。如小儿胃痛,腹痛,当痛势剧烈之时,往往手足发凉,如能及时镇静止痛,痛缓则手足自温,而厥逆自解。倘若厥逆伴唇白,鼻孔发黑,口面俱青,人中吊起,则预后大多不良。
形成厥逆的病因很多,有因阳气不足所致,如素体阳虚,复感外邪,误汗误下,或吐泻过度,以致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盛,阳气不达于四末而四肢厥逆。有因阴气不足所致,如感受温热之邪,里热过盛,伤津灼液,则阴气不足,或热邪阻遏,气血不得宣通,不能通达四末而四肢厥逆。有因肝亢气机逆乱所致,因为气盛有余,则逆乱而不顺行,上壅心胸,痞塞气道,蒙闭窍隧,则昏倒无知,发为气厥。亦有因元气素弱,气虚下陷而不上承,清阳不得舒展,因而突然发生昏厥。有因血随气逆所致,气血上壅,清窍为之阻塞而昏倒无知。若失血过多,使气随血脱,也能发生晕厥。有因痰阻中焦所致,如素多痰浊,脾失运化,一时上壅气闭,蒙蔽清窍,忽然眩仆而厥。有因积滞内停所致,如食填中脘,失于转运,上下痞隔,因而气机受阻,窒闷致厥。有因胃寒蛔虫上扰所致,因脏气寒冷,蛔不安宫,上扰入膈,以致闷烦不安,得食而呕,手足厥冷。总之,厥逆是气机上逆,阴阳失调的一种疾患。举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痰食蛔虫等等,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偏胜,都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小儿厥逆,由于成因的不同,临床表现亦多种多样。如有寒厥(阴厥)、热厥(阳厥)、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等,尤以寒厥和热厥为多见。故进行急救时首先应分别虚实。实证则气壅息粗,四肢僵直而冷,牙关紧闭,脉多沉伏,一般先用搐鼻散吹嚏,随后灌服苏合香丸,或紫金锭之类以开窍。虚证则气息微弱,口张自汗,肤凉肢冷,脉沉微细,急用参附汤灌救,以回阳固脱。如见汗出而热,舌红肢厥,脉象细数者,宜用生脉散,以益气救阴,并可配合针灸或其他疗法,以促其清醒。体针,实证宜针,可取人中、内关、素髎、少冲、中冲、涌泉等穴,强刺激手法;虚证宜灸,可取百会、涌泉、关元、气海、足三里、合谷等穴。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等穴。俟其清醒后,再行详辨寒、热、气、血、痰、食、蛔诸厥,进行灵活施治。
寒厥(阴厥): 寒厥或称阴厥。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逆冷,伴见形寒面青,安静困倦嗜卧,唇白,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泄泻,苔白而润,舌质色淡,脉象沉弱或微迟,此为内脏虚寒,阳气不能布达四肢,严重的可发展成为脱证。也有突然发病,昏迷不醒,面青身冷,腹痛吐泻,则为“中寒”之象。如伤寒、腹泻以及一切虚弱证候,在严重阶段出现时,均为阳气虚弱和垂绝现象。治宜温经散寒,补阳回厥,可用理中汤或四逆汤加减。气虚者,可加人参、炙黄芪以益气。肢冷甚者,可加桂枝以温经散寒。泄泻甚者,可加煨木香、砂仁米、肉豆寇等以宽中止泻。腹痛者,可加元胡索、台乌药、川楝子、大白芍等以止痛。腹胀者,可加炒苍术、炒厚朴、以燥湿去胀。
热厥(阳厥): 热厥或称阳厥。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厥冷,但一般肢冷不过肘膝,伴见身热面赤,畏热喜冷,口渴喜冷饮,烦躁不眠,气粗喘闷,大便秘结,或泻利下重,小便短赤,呕吐酸臭,或有谵妄,舌苔黄糙,脉象滑数,为内热郁结,阳气郁而不伸,不能外达四末。此证初得病时,常有身热头痛,继则壮热烦渴,渐至四肢逆冷,但手足虽冷,而有胸腹灼热,手足心热等症,不可误作阴寒。若二者混淆,寒厥误用寒药,热厥误用热药,则治疗结果,适得其反。
热厥的治疗方法,根据“热微者厥亦微,热深者厥亦深”的原则,轻者宜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白芍、甘草、枳壳、川郁金、姜皮等,以宣通郁阳,使阳气外达于四末,则手足自温而热退。如肢冷转温,温后又冷,反复发作,且腹胀,便秘,脉实者,则为“热深厥深”。治宜通下泄热,可用大承气汤或凉膈散加减,以急下存阴。如腑气不实者,治宜辛凉泄热,可用白虎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黄芩、连翘等以清之,则肢厥自解。
小儿四肢厥冷,有很多病例属于热厥范畴,早期常有恶寒,发热,肢厥,表证未解,里热炽盛之象,可用火郁汤加减,以发散之。如果腹胀、腹痛明显,便秘不解,必须速战速决,以防止病情继续发展,治宜急用硝黄以通下,推陈致新,损阳和阴。纵即泄泻,宗“利不因寒,泻下在所不禁”的原则,也可通腑存阴,不能犹豫。
热厥以邪实为主,治疗方法可散,可攻,可清,可开,重在凉通,有“火郁则发之”之意。与寒厥须用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之法,重在扶正,有“益火之源,以消阴霾”之意,截然不同,应与鉴别(见表)。

热厥与寒厥临床鉴别表

证名
类别
热 厥寒 厥
病 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阴寒内盛,阳气不足

手足
胸腹
身热
面色
喜恶
口渴
小便
大便
舌苔
脉象
厥逆不过肘膝
灼热
壮热烦躁不安
红赤
恶热喜冷
口渴饮水
短赤
干秘,或泻痢下重
舌质红苔黄糙
脉沉实有力
厥逆能过肘膝
清冷
不热安静踡卧
㿠白
怕冷形寒
口不渴
清长
溏泄清稀
舌质淡苔白润
脉沉细无力
治 则宣通郁阳——四逆散
通腑攻下——大承气

清热生津——白虎汤
温经散寒——理中汤
补阳回厥——四逆汤

气厥: 有虚实之分: 儿科以实证为多见。
❶气厥实证,常在大哭烦吵之后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口唇发绀,胸膈喘满,苔色薄白,脉象沉弦。此为气逆而厥,上壅心胸,蒙蔽神识,阳气被郁,不能外达所致,治则为顺气调肝。初宜行气开郁,可用五磨饮子加减。如紫绀明显者,可加当归、赤白芍、丹参、红花、郁金,以行气活血。善后则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可用逍遥散加减。
❷气厥虚证,表现为突然眩晕昏仆,面色㿠白,汗出肢厥,气息微弱,脉象沉细,此为元气素虚,突受惊恐,一时气机逆乱,中气下陷,清阳不振,卫外不固所致,严重者往往形成厥逆。治宜补气回阳,可用六君子汤加减。如汗多肢厥甚者,可加附子、黄芪,温阳固表。如心悸不宁,可加熟地、丹参、远志、酸枣仁等,以养血宁神。
血厥;有虚实之分,儿科以虚证为多见。
❶血厥实证,多由肝气上逆,血随气升,蒙蔽神识,清窍闭阻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苔薄,脉多沉弦,此为气逆血郁,治宜活血顺气,可用通瘀煎加减。
❷血厥虚证,多由失血过多,血虚不能上荣所致,临床见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四肢震颤而冷,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此为营气内衰,气血不能达于四末。严重者则因正气不固而汗出口张,为危殆之证。治宜气血并补,因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血脱必须益气,可用人参养营汤加减,益气补血则晕厥自解。
痰厥: 突然气闷痰鸣,不省人事,或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舌苔薄白或厚腻,脉多弦滑。轻者渐醒为痰厥,重者眩仆不醒,则为痰中,此为痰浊内壅,上闭清窍之象。治宜行气豁痰,可用导痰汤加减,以化其痰则厥逆自解。痰壅气盛者,可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等以化痰降气。
食厥: 由饮食过饱,食填胸中,胃气不行,上闭清窍所致,表现为骤然昏厥不醒,胸脘窒满,舌苔厚腻。脉象弦滑而实。此为食滞不消,浊气不降,气与食并,厥气上逆之象。治宜先用烧盐方(炒盐煮水)探吐,吐后再以理气和中,消导食积法治之。食厥初时气机窒塞,浊气上壅,治宜理气和中,可用神术散加减。如腹胀胸闷嗳气者,治宜消滞和中,可用保和丸加减。如便秘不通,腹部胀痛者,治宜荡涤去积,可用小承气汤加减。如神昏窍闭者,可酌加通窍启闭之品,如九节菖蒲、远志、广郁金、或苏合香丸化服。
蛔厥(蚘厥): 多由脏寒,蛔虫攻胃所致。其症胸腹痛不可忍,或吐涎沫,或吐蛔虫,发有休止,发时手足厥逆,治宜温胃安蛔,可用乌梅丸加减。如心腹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理气止痛。
☚ 小儿昏迷   小儿虚脱 ☛
000191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