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尊王攘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尊王攘夷

 尊重周王,扶助王室,抵御少族民族部落入侵中原,用这一口号来团结中原各诸侯国,获取称霸中原的政治主动权。
 春秋时期,齐桓公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他接受管仲的外交策略,坚持“尊王攘夷”的战略思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称霸中原。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内乱,原来的国君被杀,其弟公子御被拥立为新君。齐桓公认为这是执行尊王攘夷外交的最好时机,便派使臣去朝见周王,请周王来规定宋国的君位。在周朝权力衰微的情况下,周王觉得齐桓公对自己如此敬重,便委派他去办这件事。于是,齐桓公约了宋、陈、蔡、邾等四国到北杏开会。五国的君主们订了一个盟约,规定今后要互相帮助,安定王室,抵御外族。但北杏会议还没有结束,刚继位的宋国国君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偷偷先跑回国去了。齐桓公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决定先放过路远的宋国,而去讨伐鲁国,责问其不参加盟会的理由。鲁庄公看到齐国大军压境,慌忙同齐国在柯地会盟,表示接受齐桓公的领导。接着,齐桓公假借周王的命令讨伐宋国,宋国国君自己觉得不应该退出北杏之会,派使臣到齐桓公那里认错,并带去一份丰厚的贡品,齐桓公便同意宋国加入盟约。这样,宋、鲁、陈、蔡、卫、曹、邾七国加入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齐桓公从此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盟主,称霸中原了。
 在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的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是中原各诸侯国国君共同能接受的口号,打起这面旗帜,争取到了政治主动权。盟主假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借用联盟的力量以众制少,以此来享受相当于周天子的政治地位与接受进贡等经济特权,这是颇为高明的外交谋略。

尊王攘夷zūn wáng rǎng yí

原指尊奉周王,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指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统一战线。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它又成了一次政治运动的口号。1884年姚文栋译《日本地理兵要》卷六:“德川氏之季年,客士等唱尊王攘夷之说,聚兵据银山时,土寇四起,且近傍之藩兵来击,国中遂平。”1890年《日本国志》卷三:“倡尊王攘夷者处士也,横行擅杀者亦处士也。”

抵御

抵御

抗(抗御) 拒 捍(捍御) 扞(扞遏) 抵挡 抵冒
抗御外侮:御侮 捍难
尊崇王室,抵御外敌:尊王攘夷
控制灾害,抵御祸患:御灾捍患
防守抵御:守御
防卫抵御:防拒 防捍
驱逐,抵御:攘却
迎击,抵御:逆拒
朝着敌人来的方向上前抵御:迎拒
(抵抗和防御:抵御)

☚ 抵抗   抗拒 ☛

尊王攘夷

春秋时齐国等大国诸侯借抵抗少数族进攻为名,企图挟制天子,命令诸侯,称霸中国而提出的策略性口号。很快为大国争霸所代替。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霸所采用的策略口号。最先由齐国的管仲提出,其内容是尊崇周王,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进犯。在这个口号下,齐国先是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后又会同其他诸侯国制止了狄人的骚扰,保存了邢国,援救了卫国,从而壮大了齐国的力量。656年,由齐、鲁、宋、郑、陈、卫、许、曹等国组成的联军入侵蔡国,观兵于召陵,并以责问楚国不向周王纳贡为名,准备向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国为了保存实力,前往和谈,此即有名的召陵之盟。后来,齐国还多次借用周王的名义大会诸侯,遂成霸主。到晋、楚称霸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这个口号。因此,其实质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未称霸时,用此口号以求称霸;称霸之后,用此口号巩固霸业。

☚ 管仲   春秋五霸 ☛

尊王攘夷zūn wánɡ rǎnɡ yí

尊奉周王朝,排斥周边的少数民族。春秋时周王室衰微,周边的少数民族常来侵扰,齐桓公晋文公等相继以尊奉周王室排斥少数民族的策略而称霸一时。后因以为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的口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