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射鹰楼诗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射鹰楼诗话

射鹰楼诗话

清林昌彝撰。二十四卷。书名以“鹰”谐“英”,大量搜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人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孙鼎臣等人作品,热情表彰他们崇高的爱国气节,抨击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腐败无能。强调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反对摹拟古人,主张“诸品”齐放。论及当代诗人约四百位,诗两千余首。有咸丰元年家刻本。

☚ 明诗纪事   石遗室诗话 ☛
射鹰楼诗话

射鹰楼诗话

诗话著作。清林昌彝撰。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又字芗溪,号𥒸山人、茶叟、五虎山人等,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是一位关心国事的经学家,“留心时务”,“每谈海氛事,即激昂慷慨,几欲拔剑起舞”(林温训《射鹰楼诗话序》)。鸦片战争起,他著有《平逆志》和《平夷十六策》,提出退英安国的一整套对策,被林则徐许为切实可行。《射鹰楼诗话》是他表达反帝爱国思想和情怀的又一部著作。“射鹰”即“射英”的谐音,据《海天琴思录》介绍“射鹰楼”:“余建射鹰楼,楼悬长帧《射鹰驱狼图》,友人题咏甚夥。楼对乌石山,山为英逆之窟穴。余于楼头悬楹帖云:‘楼对乌石,半兽蹄鸟迹;图披虎旅,操毒矢强弓’,见者皆以为真切。”故沈葆桢《例言》指出此书“意在射鹰,非同世之泛泛诗话”。全书二十四卷,首二卷专门搜集并评论了反英题材的诗作,主要有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孙鼎臣等人的作品。林昌彝在品评中不时杂有对时局的看法,叙述间保存不少有关鸦片输入及禁烟的资料,颇可当作史诗和历史实录来读。除此之外,《诗话》还广泛地论述各种诗学问题,收录同时诗人的诗作。论诗立场本于所谓风雅正旨,认为“诗歌足以感激人心者,无过忠孝节烈之事”。但林昌彝在事实上赋予“忠孝节烈”以反对外国侵略的新含义,有其积极意义。全书收录了四百馀位诗人的二千馀首诗篇,内中尤以同时师友之诗为多。林昌彝在清人诗话中特别推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的淹博和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的正统精神,是因为这二者正与《射鹰楼诗话》本身广搜录和正“风化”的宗旨相吻合。此书林昌彝费时十馀年,编成于道光三十年(1850)。有咸丰元年家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 ">   海天琴思录 ☛

射鹰楼诗话

诗话。二十四卷。清林昌彝撰。林昌彝(约1854年前后在世),字惠常,号芗溪。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精于三礼之学,由此贯通群经。所作古诗文,雄厚渊深,时人比之为顾炎武、朱彝尊。关心时政,与魏源为挚友,与同乡林则徐交情极深。林氏所著《平夷十六策》及《破逆志》四卷,深受魏源、林则徐称许。林则徐在粤东五围英兵,三夺英船,其中两次英船退出外港,不敢对阵,即用林昌彝兵法。(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林氏虽然六次上京考试,皆未能中进士,然终身忧患国事,大声疾呼抗英御侮,是晚清主战派的有影响的人物。

《射鹰楼诗话》成书于庚子(1840),刊行于咸丰元年(1851)。“射鹰”二字,“鹰”即英吉利。卷二二云:“余谓凡著书须有关系,诗话主其一也。余所为诗话,意专主射鹰。”因而是书大旨非同于一般泛泛论诗之作。林氏写作十分认真,编成之后,从庚子(1840)年到庚戌(1850)年十年间,六次上京应试时,都携带行箧,因而补入了鸦片战争前后的若干诗篇及时人议论,相当程度上实录了当时的大事和士人心态,这就使这部书不止于诗学,更兼有史传的性质。基于抗英御侮救亡图强的主旨,《诗话》中以道德教化论诗,占了很大的比重。卷二三云:“诗歌足以感激人心者,无过忠孝节烈之事。”卷五论科举八股之弊,卷四论花会赌博之害,卷三论福州海防之失,以及论士人人品、师友交道,等等,皆以诗正风俗,敦教化,是当时的传统知识分子,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所流露出的深重忧患。基于此种论诗主旨,《诗话》评骘古今诗人,首以道德为标准,如对乾隆以来享有大名,后生向风的袁枚,屡加贬斥。《诗话》推重原本经史、以学养入诗的创作旨趣。如评论严羽“别材别趣”之说,认为“沧浪谓汉魏不假妙悟,夫不假妙悟,性情之中声也”。而“诗有别材”之学,则非碻论。“果如沧浪所论,则少陵何以‘读书破万卷’耶?”(卷五)论洪亮吉“至性过人,发为忠孝,故其诗奇思独造,远出常情”(卷二○);对忠臣烈士,如鸦片战争时抗塘殉国的姚怀祥(履堂),大费篇幅,选录其诗章,皆归本于儒家诗教之旨。同时人温训《射鹰楼诗话·序》评此作“所见极博、所解极精、淹洽同于竹垞(朱彝尊)而特识高于四农(潘德舆),故可贵也”。

有清咸丰元年家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较为通行。

射鹰楼诗话

文论。清林昌彝撰。二十四卷。昌彝字惠常,侯官(今属福建)人。道光进士。有《小石渠阁文集》。“射鹰”,即“射英”谐音。意即射击英帝国主义。故前两卷全为搜集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孙鼎臣等爱国诗人的作品,广泛反映了鸦片战争史实,作者评论中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论及有清一代诗人约四百人,诗歌两千余首,特重乡梓福建诗人作品。林氏论诗强调要有现实主义内容,“须有命意,而后讲性情风格”,“贵在抱负,方为大家”。主张诗歌发挥“裨益经济,关系运会”作用。在艺术风格上,反对模拟古人,独尚一格之偏见,主张“诸品”齐放,即提倡多样化风格。林氏论诗观点反映出清中叶之后的进步文艺思潮。有咸丰元年(1851)家刻本。

射鹰楼诗话

射鹰楼诗话

诗话。二十四卷。清林昌彝撰。林昌彝(约1854年前后在世),字惠常,号芗溪。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精于三礼之学,由此贯通群经。所作古诗文,雄厚渊深,时人比之为顾炎武、朱彝尊。关心时政,与魏源为挚友,与同乡林则徐交情极深。林氏所著《平夷十六策》及《破逆志》四卷,深受魏源、林则徐称许。林则徐在粤东五围英兵,三夺英船,其中两次英船退出外港,不敢对阵,即用林昌彝兵法。(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林氏虽然六次上京考试,皆未能中进士,然终身忧患国事,大声疾呼抗英御侮,是晚清主战派的有影响的人物。
《射鹰楼诗话》成书于庚子(1840),刊行于咸丰元年(1851)。“射鹰”二字,“鹰”即英吉利。卷二二云:“余谓凡著书须有关系,诗话主其一也。余所为诗话,意专主射鹰。”因而是书大旨非同于一般泛泛论诗之作。林氏写作十分认真,编成之后,从庚子(1840)年到庚戌(1850)年十年间,六次上京应试时,都携带行箧,因而补入了鸦片战争前后的若干诗篇及时人议论,相当程度上实录了当时的大事和士人心态,这就使这部书不止于诗学,更兼有史传的性质。基于抗英御侮救亡图强的主旨,《诗话》中以道德教化论诗,占了很大的比重。卷二三云:“诗歌足以感激人心者,无过忠孝节烈之事。”卷五论科举八股之弊,卷四论花会赌博之害,卷三论福州海防之失,以及论士人人品、师友交道,等等,皆以诗正风俗,敦教化,是当时的传统知识分子,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所流露出的深重忧患。基于此种论诗主旨,《诗话》评骘古今诗人,首以道德为标准,如对乾隆以来享有大名,后生向风的袁枚,屡加贬斥。《诗话》推重原本经史、以学养入诗的创作旨趣。如评论严羽“别材别趣”之说,认为“沧浪谓汉魏不假妙悟,夫不假妙悟,性情之中声也”。而“诗有别材”之学,则非碻论。“果如沧浪所论,则少陵何以‘读书破万卷’耶?”(卷五)论洪亮吉“至性过人,发为忠孝,故其诗奇思独造,远出常情”(卷二○);对忠臣烈士,如鸦片战争时抗塘殉国的姚怀祥(履堂),大费篇幅,选录其诗章,皆归本于儒家诗教之旨。同时人温训《射鹰楼诗话·序》评此作“所见极博、所解极精、淹洽同于竹垞(朱彝尊)而特识高于四农(潘德舆),故可贵也”。
有清咸丰元年家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较为通行。

☚ 艺概   词论 ☛

《射鹰楼诗话》she ying lou shi hua

Remarks on Poetry from Shooting Hawk Tower→林昌彝 (Lin Changy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