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彌封”、“糊名”。科舉考試時爲防止舞弊,將試卷糊封姓名,另編字號。其法始於宋真宗景德四年陳彭年所訂考校進士條式,至清末廢科舉前一直沿用。《宋史·選舉志一》:“凡策士……試卷,内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别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御書院印、付考官定等畢,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宋·歐陽修《科舉議》:“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爲一,而惟才是擇,又糊名謄録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爲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厚薄於其間……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清·顧炎武《日知録·糊名》:“國家設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則專以防姦爲主,如彌封、謄録一切之制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