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封建制经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封建制经济 004 封建制经济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一般认为中国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历经2300余年。春秋末年,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战国初年,各国先后改革田制,至秦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中国逐渐过渡到封建地主制经济。地主制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中国封建经济的特征。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兼并,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地租。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要形式,并伴有一定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以分成租制为典型形式,至北宋时分成租制已普遍确立。封建社会末期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出现货币地租(多采用折租制),至清嘉庆年间货币地租已占有一定的比重。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佃农已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自耕农和其他独立的小生产者。他们虽不属于封建生产方式,但同样受封建的赋税剥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地位不稳,常会沦为佃农。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空前发展,并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春秋晚期已能制成生铁,战国时出现可锻铸铁,早于西方1000余年。汉代铁制工具已基本上取代了青铜工具,已能用百炼法和炒钢法制成硬度不同的钢;北齐时发明灌钢法,可制高碳优质钢。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是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其特点是因时因地制宜,采用良种、精耕、细管、多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唐代出现了曲辕犁,一牛一人的犁耕体制已定型。还兴修不少重大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等。农艺学也有很大发展,中原地区农作物已有两年三熟制,明清时南方已有两熟制,岭南已见三熟,桑、茶均趋园艺化。中国传统农业在农艺和产量上曾达到世界古代的最高水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汉代丝织技术日益精湛,丝织品沿“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东汉已出现成熟的青瓷,至唐代白瓷已经流行;唐代已能建长达60余米的海船;宋代采煤业得到发展,并开始用煤冶铁;明清时出现制糖、制烟、榨油、木材等新兴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兴起和推广,棉布已代替丝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材料。东汉的造纸术、宋代的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四大发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均领先世界多年,影响深远。在中国封建经济中,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其主要特征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主阶级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供自己享用,农民和地主与市场联系很少。但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秦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代的海上贸易西抵波斯湾,东达日本;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和中国最早的商标——山东济南刘家针铺的白兔商标。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日益发达的城市经济,西汉时,长安、洛阳、邯郸、临淄等大城市都已发展为商业中心,临淄人口已达50万。明清时代已形成大商人资本,其资本可达白银百万至千万两。各城市均有商人会馆,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也已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后期在某些手工业部门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非常坚固以及封建势力的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达到动摇封建生产关系的程度。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经济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 奴隶制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