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对案不能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对案不能食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是一个组诗,共十八首(一说十九首),是鲍照杰出的代表作。它是陆续写成的,不是一时之作。它内容广泛,涉及人生的种种忧患和艰难,发出了一个“才秀人微”(钟嵘语)的诗人不平之鸣,感情悲愤,语气慷慨;且句法错综变化,文情相应,确是鲍诗中的佳品。前人评鲍照诗歌是“发唱惊挺,操调危急,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这些特色,可在本组诗中明显看出。 《拟行路难》的“拟”,犹“代”之意,也是说明这是一种“仿作”。《行路难》,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的杂曲。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作新辞,流行一时。但汉古辞和袁辞均已不存。鲍照这组歌诗,是借古乐府题而另铸新辞的。 组诗篇幅较大,这里只能选读几首有代表性作品:其三、其六二首。前者是一首闺怨诗,是写一个被损害妇女的愁怨;后者是写作者退出仕途的愤慨,最能代表诗人的思想。因此,我们着重细读这一首,给以详讲,其他一些略讲即可。
《对案不能食》是原著的第六首。这首诗总的内容,是写诗人对自己被罢官退出仕途的激愤心情和当时推行的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具体有三层意思: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在此先解说几个值得注意的词语:案,古人进食的小几形状如短脚的托盘。此指酒食。会,当,一作“能”。会几时,即能有多少时间。蹀躞,即“躞蹀”,小步走路,意即小心谨慎。垂羽翼,比喻不得志垂头丧气的样子,此有“低声下气”之意。弃置,抛弃。此指被朝廷罢了官。一作“弃檄”,即扔下公文不干了。弄清了这几个词语,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可联贯起来了,即: 诗人以“对案不食”和“拔剑击柱”来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愤慨之情。他坚定表明,宁愿“弃置罢官去”,也不再“蹀躞垂翼”地去奉趋豪门世族。他认为,与其卑贱地在官场廝混,还不如回老家歇息。于是,诗歌写了: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这明白如话的四句诗,其意很清楚:诗人还家后与父母妻儿相聚,享受着天伦之乐。你看他是多么轻松愉快啊,这是真的吗?在这里暂且不答,待读完全诗之后再去探讨。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是说,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凡是贤明的人,都会遭受贫贱之困,还用得着说,像我们这些孤寒正直的人呢!孤且直,即孤寒而又正直。这里的“孤”,是指族寒势孤,即说自己出身寒门,不是高门贵族。
读完全诗,现在可以回头去研究一下上边提出的那个问题——诗人的心情是真的那样轻松愉快吗? 当然不会的。这只要通观全诗就可以明白,诗人此时居家,并非“衣锦还乡”,也不是陶潜的“逃禄归家”,而是“罢官回家去”,其心情当然只有激愤和沉重,哪有什么愉快和轻快可言呢?诗首和诗尾所反映的那种强烈愤懑情绪,才是表达了诗人的真实心境。可是,诗歌却偏偏夹进了这么几句看似情调极不合宜的诗句,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人们曾给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一种认为,这是诗人的“俗见”,说“家庭之乐,岂宦游可比”?“功名中人,怀抱尔尔”。这是清人沈德潜的说法。 一种认为,这是诗人“无可奈何之情”的表现(余冠英语);程千帆等人说,“本篇虽然描写了还家的愉快,不过是自己(我)宽解的话”。 这里,不用多分析,就可说明沈说肤浅,程说深刻。沈德潜之所以批评鲍照写天伦之乐是“俗见”,正是因为他受到诗歌假象之骗。殊不知诗人用的是“曲笔”:这里大写其“欢乐”,是反衬“悲愤”的,是悲中之乐;用快笔写“轻松”,实际是以“轻”显“重”。这正如沦落烟花的良家女子那种在忍辱含愤生活中强颜欢笑一样,是“无可奈何之情”,是很明显的,这种“欢乐”,完全是一种自我解嘲式。而其实,这样更能表达诗人对自己出身寒门而遭受的压抑所产生的强烈愤懑。这就是运用“曲笔”所起的反衬的艺术效果。
借此机会,顺便谈谈关于诗文谋篇中的“曲直”问题。 常听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袁枚语)。古人论诗文,总是崇曲忌直,讲究“波澜开阖”、“曲折多变”,反对平铺直叙,往往要在赋诗作文中,视篇幅大小,而分别采取,或“大开大合”(如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等),或“尺水兴波”(如抒情短诗等),切忌平庸、直露、生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得好:“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则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因此,人们总是喜欢:峰回路转的景色,因容易引起游兴;抑扬婉转的乐曲,因其能拨动心弦;曲折多变的戏剧,因它可以引人入胜,活跃思维;同样的,对于诗文,也是“喜曲不喜直(平)”的,因为它直来直去,容易令人一览而竟,疲心倦意。 那么,怎样做到使诗文曲折多变呢? 第一、要善于文情反复,有直叙有转折,一转一境,变化无穷 对此,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得既精到又形象。他说: 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 “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具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所谓有团圆之趣者也。
这里,李渔说的虽是戏剧创作,但它的大体精神也适用于其他文体。前述刘熙载不是说过,即使是一首绝句,也未尝不可“尺水兴波”呀,何况长篇叙事呢! 第二、讲究抑扬,使诗文摇曳多姿 按下为“抑”,颺起为“扬”,两者是相反而又相成的。因为一上一下,一收一放,才会形成波澜起伏之势,使诗文有气势、有盼头,光彩眩目。 于此,唐人李德裕在《文章论》中,用了很生动的比喻来阐释这个道理。他说: 鼓气以势壮为美,势不可以不息; 不息则流宕 (漫游) 而忘返。亦犹丝竹繁奏 (齐奏) 必有希声 (突出之声) 窈眇 (美妙),听之者悦闻; 如川流迅激,必有洄伏逶迤,观之者不厌。在赋诗属文中,怎样具体实践这个“抑扬”之理呢? 这可以在《读书作文谱》中认真找一找,或许可寻得一些窍门。此书作者清人唐彪就曾经说过:“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逗人。此法文中用之较多,最为紧要。”诗文同理,这抑扬之理,顿挫之法,在我们赋诗时,当然也是用得着的。 第三、采用“反类尊题法”,让诗文曲折多端 什么叫“反类尊题法”呢?这就是从相反的意思写起,然后回到题旨上,两相对照,相互映衬,使其情意倍加深沉。这一写法同“抑扬法”有类似之处,但有区别,即:“反类尊题法”,则是用两个事物相互衬托,互相拱显,使人们在比较对照中,受到强烈感染。 此外,使诗文曲折多姿的笔法,还有很多,如伏笔、插笔、倒叙、借叙和渲染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所说,原是“写作课”上的问题,我之所以在此捎带地说一点“谋篇”方面的知识,是由于它对诗文分析和赏鉴有关,多知道了这方面的知识,就可提高自己鉴赏诗文的自觉性,将起举一反三作用。 鲍照这首诗,就思想性来说,是最具社会意义的,但它却是“五七言体”,是属于“杂言体”乐府,并非纯粹的“七言体”。大家知道,诗歌从五言到七言的发展,在古诗的体制上又是一个新阶段。而鲍照在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展了七言古诗,为后世的七言诗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我们还要读读他的完整的七言诗。 《对案不能食》对案不能食
(《拟行路难》之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是鲍照《拟行路难》中非常杰出的一首述志诗,也是悲愤的诗人对那个黑暗的世界发出的强烈的抗议之声。它有如划破黑夜的电光石火,照亮了诗人孤直不屈的高洁人格。这首诗内在弥漫着的人格力量,使它成为困厄而正直的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颂,成为无数异代而同心的后人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唱。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诗的起句对于读者的心灵就有一种排闼而入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来源于诗人非常个性化的强烈的动作。借着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了一幅诗人的自画像,如笼中囚鹰,困于方寸之地,扑翅冲撞而不得出。对案不食,拔剑击柱,都是动作性极强的抗议,愤懑情绪的发泄。在这种强有力的冲击波面前,我们感到一种情绪的紧张,那是爆发前的沉寂所含的紧张。 但是,往下读,我们没有立即遇到那沉默中的爆发。诗人用延宕的艺术手法,把那爆发推到诗的最末尾。他先用自我设问,发出了自嘲兼自责的慨叹: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这一自我设问,既率直地表明了—种积极进取,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又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一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大丈夫生世,时光有限,理当如鹰之扬,怒而奋飞,直举苍穹;但现实中的自我,却是“蹀躞垂羽翼”,一副鹅行鸭步之状,真是莫大的讽刺。 “安能”二字,使抗议之情,激射而出。 为什么诗人会陷入“蹀躞垂羽翼”的困境和窘态呢?再往下读,我们就恍然大悟了。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二句,使我们明白了,诗人之所以陷入“蹀躞垂羽翼”的状态,是因为他不得不在官场上随人俯仰。因此,他在表示大丈夫安能如此之后,便弃官还家了。这是对自己人格的维护。 接着诗人以亲切而略带自嘲的四句诗,描绘了自己弃官后的家属生活。朝暮亲侧,妇子欢聚,似乎愤激不平的情绪已经平安了。但是,在“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日常生活小景中,却潜伏着诗人更深沉的苦闷。一个舞剑浩歌,胸怀大志的男子汉,是不甘心在家居的闲散中空耗生命的!亲情虽能聊慰落寞之感,却难以平复壮志难酬之憾。诗人的心,在闲适和无聊中煎熬着。 在这样一再延宕之后,情绪的爆发终于出现了: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表面上看,诗人仍作旷达语,说是圣贤尚如此,我何独不平,且安于家居生活吧,何况弃官家居,又是诗人自我选择的洁身自好之路呢?但是,深入地看,诗人的自慰之辞,其实是标举自己的人格以抗世的愤怒之声。 “何况我辈孤且直”, “孤且直”三字,耿介嘹亮,显示了人的尊严,人的操守,是发出灵魂深处的强音。所谓“千载有余情”的绝唱,此之谓也。 在有限的诗行中,表现了极为复杂有序的情绪起伏,这是鲍照诗特别幽深而耐人寻味之处。这一特色,于此章可得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