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方针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的政策,它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早在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所提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问题时,第一次使用了 “开放” 一词。正如邓小平自己后来所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是邓小平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他指出,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课题。由于战后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大大加强了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任何国家都无法割断自己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指出: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从明朝中叶到鸦片战争两三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期,我们的对外政策还是开放的,但由于国外反动势力的封锁和 “左” 的思想的阻挠,外在的封锁与内在的自我的封闭结合,大大扩大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教训极为深刻。
邓小平不仅论证了对外开放的必要,而且阐明了开放的含义。他指出,开放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 “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对外开放,就是加强国际交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成果和资金。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长处,认识落后,才能去改革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因此,对外开放的重心放在引进上: 扩大出口以换取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邓小平认为: 中国的对外开放并不是对某些地区、某些国家开放,而是对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国家的全方位的开放。具体地来说,这里包含三个方面开放。一是向美国、日本和亚欧发达国家的开放,主要是引进技术,利用外资。特别是欧洲,技术转让相对比较容易,并且 “贸易总是一来一往的,中国买商品,欧洲也要买中国产品。” 二是向原苏联、东欧国家开放。邓小平指出,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技术比我们发达,技术上各有特点,我们应该借鉴,应该大力发展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 “做生意,搞技术合作,甚至合资经营”。三是向第三世界开放,这些国家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早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就提出划出一块地方搞特区。根据这个提议,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坚持四个为主: 建设资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经济成分以 “三资企业” 为主; 产品生产以出口外销为主; 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1984年初,邓小平进一步确认了经济特区的功能: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在总结特区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 “除现有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又谈到自己在开放战略设计中的一个失误: “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这里,邓小平考虑的已经不是要建几个 “窗口” 的问题了,而是要建设强有力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 “关联枢纽”。正如邓小平在谈到在内地再造几个 “香港” 时所指出的那样:“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同中国的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 稳定香港、开放上海等于使中国改革的列车有了两个强有力的火车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构思,跨世纪的构思,它必然会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从而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发展壮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 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引进来的目的是为了打出去,让中国的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邓小平还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开放政策的意义。从世界经济的总格局来看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拉大,不仅对不发达国家不利,而且也限制了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开放与发展,必然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邓小平开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❶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伟大历史转折,这就是从 “世界走向中国” 到 “中国走向世界” 的转折,从消极被动挨打到积极引进主动发展的转折。
❷对外开放思想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共运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即以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到 “在世界中发展社会主义” 的历史转折。
❸对外开放思想还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道路出现了一次重大转折,这就是从被动对外防御到主动向外发展,变挑战为机遇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