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不仅力主和倡导我国的对外开放,还具体设计和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策略和方针。
(1) 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邓小平说: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在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切不可闭关自守脱离世界,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跃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潮。而我们的开放并不只是针对那些发达国家,我们的 “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这一全方位开放的指导思想,符合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及其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因此,只有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才能发展我国的经济。这对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领域,促进经济交流,加强我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 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提出经中央研究决定的。1979年7月中央决定正式把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为出口特区。1980年5月,邓小平把出口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特区充分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
(3) 大量引进外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邓小平多次提出要大胆利用外资,引进资金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他认为利用外资的规模可以再扩大一些,既要利用间接投资,也欢迎外国人直接投资。这就打破了我国长期在封闭状态下“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的局面,把投资的方向和资金引向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的建设。
(4)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因此,我们要重视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工作。“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但提高了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而且增强了我们的科研开发能力,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促进了出口创汇,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利用外国智力扩大对外开放。“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页)根据邓小平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大胆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技术顾问,参与重大工程项目,传授科学管理经验,召开有关经济、科技、法律、教育等各种专题的国际研讨会。并虚心向各国专家请教,请他们为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献策献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