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舍
❶ 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 《国语·晋语四》:“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韦昭}注:“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三舍爲九十里。” ❷ 泛指距离远。{清}{赵翼}《高黎贡山歌》:“层椒青青日西下﹐借问下山尚三舍。” ❸ 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 《吕氏春秋·制乐》:“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爲之反三舍。”{唐}{卢照邻}《宴梓州南亭》诗:“愿得迴三舍﹐琴樽长若斯。”{清}{曹寅}《避热》诗之四:“他日一瓻重命酒﹐愿回三舍倒戈鋋。” ❹ {宋}代{元丰}以后,太学分三舍;上舍﹑内舍﹑外舍。{宋}{曾慥}《高斋漫录》:“{崇宁}初﹐{蔡京}用事。{章公}{惇}谓客曰:‘{蔡元长}必行三舍﹐奈何?’客曰:‘三舍取士﹐《周官》宾兴之法﹐相公何爲不取。’”{明}{康海}《王兰卿〕》第四折:“九天仙客正疑猜﹐三舍书生莫打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