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寒露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寒露风hanlufenglowtemperature damage of rice in autumn

秋季冷空气入侵引起明显降温而使水稻减产的一种冷害。多发生在中国南方农历寒露节前后,因此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称寒露风,长江流域称秋季低温。它影响水稻开花、授粉和受精过程的正常进行,增加稻谷的空秕粒。
简况
低温引起水稻不实和空秕粒现象,在历史上早有记载,如明朝《沈氏农书》中指出:“若值天气骤寒,霜早,凡田中有水,霜不损稻;无水之田,稻即秕矣。”1902年和1913年日本北海道地区水稻因遭低温危害失收; 1980年发生冷害,北海道减产19%;青森县东部和北部减产90%以上,全县平均减产53.4%。1965、1972年两年秋季严重低温,南方水稻大幅度减产,部分地区几乎失收。随着水稻种植逐步向温度较低的高纬度和丘陵山区发展、高产晚熟水稻品种的增加、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使水稻开花期往往处于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因此,低温危害比较突出。
寒露风形成的天气条件 秋季是夏季风转变为冬季风的过渡时期,西伯利亚高压开始增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南退,其间冷空气不定期的爆发南下,引起大范围降温,形成寒露风天气。寒露风出现早晚与高空东亚大槽及副热带高压强弱有密切关系。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加强,东亚大槽加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寒露风往往出现偏早(见图1); 中高纬度环流平直, 东亚槽不明显, 不利于冷空气南下, 寒露风往往出现偏晚 (见图2)。一般在东亚槽深厚、副热带高压减弱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强寒露风天气。入秋以后, 寒露风发生的次数由少逐渐增多, 由北往南强度逐渐减弱, 低温持续日数逐渐缩短, 影响范围也由大变小。北方冷空气和南方较暖湿的气团相遇,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常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 形成所谓“湿冷型寒露风”; 广东、广西及福建等地区, 受南海台风侵袭的影响, 诱发冷空气南下,造成明显的降温,天气晴朗干燥, 形成所谓“干冷型寒露风”; 广西钦州一带还出现一种“干风型寒露风”, 因大风和空气干燥导致当地后季稻空壳受害。

图 1 寒露风偏早年

(1957、1958、1967、1970、1971、1972、1974年) 9月500 hPa高度场及距平场


水稻受害时期和特征 水稻生育期间, 有3个对低温比较敏感的时期: ❶幼穗分化期 (抽穗前25~30天);
❷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的四分体期——(抽穗前10~15天), 对低温反应最为敏感;
❸抽穗开花期。第一个时期受低温影响, 主要延迟抽穗; 第二个时期遇低温, 主要影响花粉不能正常成熟,引起雄性不育;第三个时期遇低温, 轻者出现包颈 (稻穗不能完全抽出)、黑壳(谷粒颖壳形成黑斑)现象, 重者损害花器,柱头变黑, 花粉部分不开裂或完全不开裂, 不能正常授粉, 使空壳率增多, 甚至全穗都是空粒。
水稻受低温危害的程度, 不仅决定于低温出现的时间和强度, 而且与水稻发育期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南方水稻幼穗分化期和小孢子初期,基本上处在秋初。这时冷空气南侵次数少, 强度弱, 降温过程不明显,幼穗分化期基本上不受低温影响, 只有个别年份小孢子初期会受到低温危害。水稻抽穗开花北方单季稻区在8月中、下旬, 长江流域和南岭以南双季晚稻在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 这个时期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强度大, 有明显的降温过程, 容易发生低温危害,从而增加水稻的空秕粒。
危害指标 低温对水稻的危害指标, 因品种和发育期不同而有差异。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初期,一般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17℃时,水稻生理活动受到障碍, 造成谷粒畸形和空壳。低温强度增大, 持续天数增长, 危害明显加重。抽穗开花期, 日平均气温持续3天以上低于18~20℃时, 粳稻受害; 日平均气温持续3天以上低于20~22℃时, 籼稻、杂交稻受害; 水稻抽穗开花期, 遇短期低温有“闭花耐冷”的特点,如低温超过3天以上,则闭花耐冷对颖花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最高气温对水稻开花结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临界温度、最高气温高于临界温度时,不仅能诱导开花,并能正常受精发育,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最高温度越高,结实率提高,空壳率越低。

图2 寒露风偏晚年

(1951、1953、1955、1960、1961、1962、1975年) 9月500 hPa高度场及距平场


分布规律 中国水稻受寒露风危害的情况是:一般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多,海拔高的地方比海拔低的地方多; 出现时间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由内陆向沿海逐渐推迟,5日平均温度小于20℃的寒露风出现日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提前。最早、最晚等日期线的走向,在30°N以北, 受纬度、海陆影响大;30°N以南的平原、山地、丘陵和湖泊等复杂地形,直接影响等日期线的分布,而纬度的影响不明显。南岭山脉北部的两湖盆地,因冷空气被南岭山脉阻挡,往往形成持久的低温阴雨天气,属于“湿冷型”寒露风,山脉南部寒露风出现次数较少; 山区寒露风随高度而变化,远远大于纬度、海陆的影响。1979年浙江省天目山南坡,有两个海拔相差771米的地区,寒露风出现的日期相差37天。山区由于山体对冷空气有屏障作用,特别是早期的冷空气,强度小,不易越过山脉,因而南坡寒露风出现次数少,北坡则发生时间早、次数多,出现高度低,受害严重。
防御措施 ❶掌握寒露风发生的气候规律,力求在寒露风来临前促使水稻齐穗。
❷开展寒露风农业气象预报,预测低温出现的时间和强度, 了解不同水稻品种的抽穗开花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❸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抗御低温的能力。灌温度较高的水,或日排夜灌,使土壤和株间温度相对提高,以减轻寒露风的危害;喷洒化学保温剂,使稻田水面形成薄膜,以防止水分蒸发,达到保温的目的。喷施叶面肥和根外追肥,也可以弥补寒露风侵袭后根部吸收养分的不足,使植株及时得到养分。
❹选育抗低温的高产品种,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用水,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对防御寒露风也有作用。

寒露风coolwind injury in Cold Dew period

中国南方秋季的低温冷害。寒露节前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后季稻正值孕穗开花阶段,遇到北方南下的冷空气造成的降温天气,使水稻穗花发育受损,空秕率增高而减产。寒露风有湿冷、干冷和干风3种类型。湿冷型多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干冷型常出现在华南,干风型只出现在广西钦州一带。寒露风危害的温度指标,因水稻品种和发育期不同而有差异。在减数分裂期,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低于17℃即可受害。在抽穗开花期,持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8~20℃则粳稻受害;低于20~22℃则秈稻、杂交稻受害。宜选择抗寒品种,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争取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遇有寒露风天气时,采用深灌并日排夜灌及喷洒化学保温剂以保持水温;喷施叶面肥与根外追肥可增强植株活力。

寒露风

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晚稻,如果遇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籼稻)或20℃(粳稻),低温天气连续3 d以上就会影响发育,造成空壳瘪粒而减产10%~30%以上。这种常发生在秋分到寒露节气前后的灾害天气,称为寒露风。

寒露风

华南地区寒露节气前后,正值双季稻孕穗扬花期,如遇较强冷空气南下,造成晚稻大量秕谷,这种秋季低温冷害的气象条件称“寒露风”。在长江流域,这种气象条件虽出现在9月中下旬,习惯上也称“寒露风”或“桂花寒”。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气象预报,选择适宜品种和播种期、移栽期,使晚稻在安全齐穗期齐穗,或采取某些管理措施,可以避开和减轻寒露风危害。


寒露风

见“气象学”中的“寒露风”。

寒露风

寒露风

俗称“秋分暴”、“社风”,通常指“秋分”期后至“寒露”期间出现的冷空气过程,日平均气温可降至20℃以下,并伴有持续阴雨天气。此时正值双季稻晚稻抽穗扬花阶段,遇上低温阴雨可使晚稻生理机能衰退,造成晚稻出现“翘穗”现象,秕粒和空壳增加,甚至不能抽穗,导致减产。就晚稻常规品种来说,人们一般常用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都低于20℃作为寒露风出现的标准,寒露风最早可在9月上、中旬出现,最迟则可迟至10月上、中旬。1981年9月8日,因受寒露风的影响,各地先后出现了3~5天日平均气温<20℃的低温天气,和6~8天日平均气温<23℃的低温天气,使全省当年占总面积45%的晚稻减产。

☚ 五月低温   暴雨 ☛
寒露风

寒露风

华南地区在寒露前后常有初次较强冷空气南下,造成水稻大量秕谷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现象。亦称“秋季低温差”(习称“翘穗”)。寒露风有湿冷、干冷和干风三种类型,以湿冷危害为重。寒露风危害的温度指标,因作物品种而不同,同一品种,在不同高度和纬度的地区,会有差异,同时作物的生长状况,也会影响指标的一致性。防御寒露风的主要措施有: 选择抗寒品种; 避免作物贪青晚熟; 喷施成膜药剂以及稻田夜灌日排,深水保温等。

☚ 寒潮   寒带气候 ☛

寒露风

cold-dew win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