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寒热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

寒与热,是疾病的两种不同性质,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故《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所以,寒热辨证,是根据某些临床表现来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辨证候之寒热,实际上就是辨阴阳之盛衰。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的反映;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的反映。正如 《传忠录·寒热》所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即说明了产生寒证和热证的基本病机。
寒证与热证,比较容易鉴别,但亦不能单从某一症状而作出判断,必须联系病史、体质,参合所有症状、舌苔、脉象来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寒证
是机体感受阴寒之邪,或人体阳气不足,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多见恶寒喜暖,口润不渴,面色苍白,甚或面青,肢冷踡卧;或脘腹暴痛,暴吐暴泻,排出物澄沏清冷; 或腹痛喜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白润,脉迟或紧等症。多因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则内寒自生,或为外寒所伤,阳气不能发挥其温煦周身作用,故见恶寒喜暖,肢冷踡卧; 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所以口润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故排出物(如尿、痰、涕、涎等)澄沏清冷; 若寒邪伤损脾阳,或久病脾阳虚损,则可使运化失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苔白润; 阳虚则鼓动血脉之力不足,故脉见迟象。
分辨寒证,首应注意阴胜与阳虚之别,如脘腹暴痛,暴吐暴泻,面青,脉紧等表现为阴胜,主要是由于寒邪所侵,阴寒内盛而致。如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等表现,主要在于阳虚,是阳气虚衰,功能减退所致。但是,寒邪可以伤阳,阳虚则生内寒,两者互有联系,故寒证中常见的畏寒(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既为寒邪盛之征象,又为阳气衰微之表现。
热证
是感受热邪,机体阳热偏盛,或机体阴液不足,阴虚阳盛,表现为机能活动亢奋的证候。故阳盛则热,阴虚亦热,两者都是发生各种热证的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阳盛而热之热证,多见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或洪大而数,此系实热。阴虚而热的热证,多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燥口干,舌光红无苔,脉细数,多由阴虚相对阳亢而生,故称“虚热”。热证的病因,多由外感火热之邪,或因七情内伤,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 或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液不足则阳亢,以致阳热亢盛而成。阳热偏盛,机能亢奋,则身热喜凉; 火热伤阴,煎灼津液,故小便短赤; 津伤则无以上济咽喉,需饮水以自救,故渴喜冷饮;火性炎上,面部血脉充盈,故见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肠热津亏,势必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为热象,苔干而燥是津液受伤; 阳热亢盛,血流加速,故见数脉。阴液不足,失其相对平衡,阳气呈虚性亢奋状态,故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阴津亏损,不能上润口咽,故咽干口燥;脉细为津亏血脉不充,数则为虚阳亢进所致。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即恶寒喜热为有寒,恶热喜冷为有热; 口渴喜饮为有热,口淡不渴为有寒; 面赤为热,面白为寒; 手足烦热多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为有寒;脉象数滑为热,脉象沉迟为寒; 舌红苔黄为热,舌淡苔白为寒。从上述寒证与热证之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 热证属阳盛,亦常有阴液亏耗之表现。
寒证、热证的虚实鉴别
寒证有虚寒、实寒之分,临床所见,以虚寒为主,虚寒证为阳气之不足。但寒实证亦可见到,此系寒邪与食积互阻肠胃,或寒痰闭阻肺气所致。
热证,临床则以实热证为主,但虚热之证亦属多见。关于寒实、虚寒、实热、虚热诸证之临床鉴别见下表:

寒证、热证虚实鉴别表


证候病机主 要 症 状


寒邪壅盛
机能阻滞
恶寒肢冷,腹冷痛,便秘,脉沉伏或弦

阳气虚衰
功能减退
畏寒,肢冷,喜暖,面色㿠白,精神萎顿,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胖嫩,舌苔
薄润,脉迟细微弱


热邪炽盛
机能亢奋
壮热,烦渴,神昏谵妄,腹胀满拒按,舌
红苔黄,脉洪数滑实

阴液亏耗
虚阳亢进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咽干
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有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两者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既可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存在,表现为寒热错杂证候; 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等情况,同时还可以有某些假象出现。
寒热夹杂 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证。
上热下寒证: 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临床表现可见胸中烦热,脘痛嘈杂,频欲呕吐,同时又见腹痛喜温喜按,肠鸣,下利完谷不化等症。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所致。
上寒下热证: 指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如脘部冷痛,痰多,嗳气,呕哕,又见大便秘结,小便赤痛,苔白根黄,脉象弦滑等症。此由于阴盛于上,阳盛于下所致。
表寒里热证: 指寒在于表,热在于里,常见于本有内热,又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等病证。如小儿素有食积内热,又外感风寒之邪,临床表现既有腹满,烦躁,口渴,苔黄等内热食积之征,又兼见恶寒发热,身痛等表寒症状,是为表寒里热证候。
表热里寒证: 指热在于表,寒在于里,常见于素有里虚里寒而又外感风热之患者,其临床表现是既有发热恶风,头痛,咽喉肿痛等表热症状,又有肢冷便溏,或下利,不渴等里寒症状,即为表热里寒证候。再如表热证未解,又因过服寒凉,损伤脾胃阳气,亦属表热里寒之证。
寒热转化 主要指寒证化热和热证转寒两种情况。
寒证化热: 即先为寒证,后变为热证,且热证出现之后,寒证便逐渐消失。如外感寒邪,开始为恶寒身热,身痛无汗,脉浮紧,纯为表寒之证。若因寒邪不能外解,入里化而为热,恶寒症状消退,而热势愈炽,且烦躁、口渴、苔黄等热症相继出现,即说明其证候已由表寒证变为里热之证。
热证转寒: 即先为热证,后渐变为寒证。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耗,瞬即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象沉迟等阴寒之证。
但是,寒热证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当人体正气充实,阳气亢盛,其寒邪方能从阳而化热。或虽为热证,但正邪斗争的结果是正不胜邪,阳气虚损,则热证便可转化为虚寒之证。
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在病情危重阶段,可能出现某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形成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证候。
真热假寒证: 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是手足逆冷,脉沉,似是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更兼见烦渴而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深红苔黄而干等症。可以看出,其手足逆冷,脉沉是假寒之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这是由于内热过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所形成,是阳盛于内,拒阴于外,寒热格拒的病理现象,所以,又称之为 “阳盛格阴”,即“阳厥”证或“热厥”证。

真假寒热鉴别表


证候
鉴别
真寒假热(阴证似阳)真热假寒(阳证似阴)

面部两颧嫩红,唇色淡白面虽晦滞,但目光炯炯
有神,唇红焦燥
神志虽躁扰不宁,状如阳证,
但精神萎顿,形体倦怠
神志昏沉,状如阴证,但
时有烦躁,扬手掷足,形
强有力
舌象舌色暗淡,苔灰黑而润
舌质红绛,苔焦黄或黑,
干燥起刺
闻诊气冷息微,语声无力,排
泄物多无臭秽气味
气热息粗,声音响亮,口
气臭秽,排泄物多有臭
秽气味
问诊口虽渴,但不欲饮或喜
热饮;身热反欲近衣被;
小便清长,大便自利或
便秘,咽喉或痛,但不
红肿
口渴引饮,且喜冷饮,身
大寒反不欲近衣被,小
便黄赤,大便秘结,肛
门灼热
切诊脉虽疾数,但按之无力
或微细欲绝,胸腹按之
不灼手
脉滑数按之鼓指,或虽
沉但按之有力,手足虽
冷,但胸腹热,按之灼手
病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格
阴于外

真寒假热证: 即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是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是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而喜热饮,脉大而无力。且还可见到四肢厥冷,尿清便溏,舌淡苔白等寒象。多由阴寒内盛,逼阳于外,阴阳寒热相互格拒而成,故又称其为 “阴盛格阳”证。
实践说明,辨析寒热的真假,可以从下述两方面来注意诊察: 一是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表或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的变化,则能反映病变的本质。故辨证应以里症、脉象、舌苔等为主要诊断依据。二是假象究竟和真象不同,详细审查当不难分辨。如假热的面赤,是面色白而仅见颧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与真热之满面通红迥异。假寒仅表现为四肢逆冷,而胸腹部往往却是大热,或虽周身寒凉,但反不欲近衣被,与真寒的身体踡卧,欲近衣被,亦不相同。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两证之鉴别如下表(表在左下)。
☚ 表里辨证   虚实辨证 ☛

寒热辨证hán rè biàn zhèng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of cold and hea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