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喘病证名。指内寒所致的气喘。《万病回春》卷四: “寒喘者,四肢逆冷,脉沉细也。”本证多属寒胜阳微,治以温阳降气为主,方如九味理中汤加附子等,参冷喘、虚冷上气喘条。亦指外寒所致的气喘。《医林绳墨》卷二: “或因风寒闭肺,无汗气逆而生喘也。”治宜宣肺散寒,用加味三拗汤、五味子汤等方。参见风寒喘条。 寒喘病证名。 ❶《万病回春》指阳虚寒盛所致的气喘。 ❷风寒外束所致气喘的简称。 寒喘hánchuǎn病症名。 ❶阳虚寒盛所致的气喘。见《万病回春·喘急》。症见气喘而四肢逆冷, 脉象沉细等。治宜温肺散寒,助阳纳气, 用九味理中汤( 《万病回春》: 缩砂、干姜、苏子、厚朴、桂皮、陈皮、甘草、沉香、木香) 加附子等药。 ❷风寒外束喘的简称。常兼见表寒症状, 宜加味三拗汤( 《世医得效方》: 麻黄、陈皮、桂皮、杏仁、五味子、甘草) 及五味子汤( 《东医宝鉴》:麻黄、五味子、杏仁、橘红、干生姜、桂皮、甘草) 等方以宣肺散寒。 寒喘 寒喘寒喘是指因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喘逆。临床特点是外有表寒症状,而有喘粗气数,骨节痠痛,苔薄,脉浮紧等症。寒喘的发生,《景岳全书·喘促》:“盖风寒之邪,必受自皮毛,所以入肺而为喘。” 并指出,外有风寒,内兼微火而喘,或兼阳明火盛,则为寒包热喘,均属寒喘。 (1)寒喘: 《古今医鉴》称“冷喘。”症见呼吸喘促,胁肋胀满,遇寒更喘,涎唾清稀;兼见恶寒、无汗、头痛等表证。苔白,脉紧兼风则浮。乃因寒邪所伤,留聚肺经,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则生喘逆。《医林绳墨·喘》说:“有寒喘者,或因风寒闭肺,无汗气逆而生喘也”。治宜温散宣肺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味三拗汤、五味子汤等。 《圣济总录》的“伤寒喘”,是指感受寒邪所致的喘证,即寒喘。《圣济总录·伤寒门》:“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者;有潮热者,在心下有水气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当汗;在里者宜下;至于心下有水而喘,则又当利其小便也。” 可以选用小青龙汤、麻黄汤、猪苓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 邪喘是寒邪伏肺的气喘。多由邪伏肺中,关窍不通,肺气壅塞所致。即寒喘。见《证治准绳》。 阳虚阴盛喘亦属寒喘,临床以四肢厥逆,脉沉细为特点。《万病回春》卷四说:“有寒喘者,手足冷,脉沉细也。”治宜温肺散寒,助阳纳气。可用脾肾丸。若复感寒邪,可根据前法治疗。 (2) 风寒喘: 见《医宗金鉴》。《症因脉治》称“风寒喘逆”。《杂病源流犀烛》称“风寒外束喘”。症见气逆不降,呼吸气急,发热无汗,此为风寒束肺,肺气壅阻不宣而成。宜祛风散寒。当以华盖散为主。若肺虚外感风寒已解,内无痰涎壅塞,惟气逆喘急者,以加减苏子降气汤降其逆气,其喘自愈。 若感受风邪为主者,称“风喘”。见《医学入门》。加重祛风宣肺之品,如金沸草、防风、荆芥穗、羌活、独活等。 (3)寒包热喘:见《杂病源流犀烛》。症见肺气胀满,喘逆上气,兼见外感头痛,身热,无汗或有汗,脉数紧。因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素体肺胃蕴热,兼受外感,内热为外寒闭束,因而外寒内热,郁逆生喘。《赤水玄珠·喘门》:“喘凡遇冬而发,此寒包热也。”《张氏医通·喘》说:“寒郁热邪而喘,中有积痰,遇冷即发。”治宜泄热宣肺平喘。方用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 ☚ 喘证 热喘 ☛ 寒喘hán chuǎncold dyspn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