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富国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富国策

340 富国策

书名。北宋思想家李觏论述经济问题的著作。全书十篇,其主要思想:仁义和利欲是人类本性的要求,“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为发展农业,足衣足食,必须“先行抑末之术”,驱民归农、增加农业者,然后“限人占用,各有顷数,不得过剩”,对未开垦的土地,则任人垦辟,数量不限;“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量入以为出”,“节用而爱人”,即从减轻百姓赋税入手,以增加生产的兴趣,减少社会游民;节省军费开支; 铸造“法钱”,以杜绝私铸,解决钱荒问题等。

☚ 西域图记   诸蕃志 ☛
富国策

富国策

宋代论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著作。北宋李觏著。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出身寒微。曾创建旴江书院,故又称旴江先生。晚年经范仲淹等人的推荐任太学助教,后又任海门主簿和太学说书。三十一岁作《富国策》。
《富国策》值得注意的经济思想有:一、否定“贵义贱利”的儒家传统观点,成为先秦以后公开主张“言利”的首倡者。“儒者之论鲜不贵义而贱利,其言非道德教化则不出诸口矣,然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则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盖城郭宫室,非财不完;羞服车马,非财不具;百官群吏,非财不养;军旅征伐,非财不给;郊社宗庙,非财不事;兄弟婚媾,非财不亲;诸侯四夷,朝觐聘问,非财不接;矜寡孤独,凶荒札瘥,非财不恤……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是故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国焉”(《第一》)。把重视物质财富的思想提到了比前人更突出的地位,认为富国是办好政治、军事、礼制、外交等一切国家大事的先决条件,并且针对贬低重视财用之人的正统儒家观点,称讲求富国之道的人为“贤圣之君”。富国并不只是单纯的财政问题,而是如何做到“强本节用”即发展生产和节约消费。把财利和发展生产、节约消费相联系,作为富国的途径,这在先秦以来的经济论著中是罕见的。
二、对传统的“谷贱伤农”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古人有言曰:谷甚贱则伤农,贵则伤末,谓农常粜而未常籴也。此一切之论也。愚以为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也”(《第六》)。认为农或商既可能出售谷物也可能购进谷物。农民在收获后,由于多种原因急需现金,纷纷出售谷物,致使市场价格低落,而商人又复乘时罔利朘削,故谷贱是伤农而利末;新谷出售后,农民存粮不多,食尽后又向市场购买,于是粮价大涨,商贾又乘时操纵,故谷贵亦伤农而利末。这是对当时农村的各种商品关系和复杂的经济活动作了真切分析后,所得出的正确的独创性的结论。
三、从商业经济角度分析专卖制度。长期以来,反对专卖政策的理由基本上都是“先王不与民争利”。《富国策》第一次从商业经济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在反对盐专卖的论点中提出了四个使官盐滞销的原因:一是由于经办人掺假使盐质败坏;二是官盐店数量少,不便于人民购买;三是由于每人食用量不多,使人们不高兴到官盐店购买;四是官盐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变质。而官盐专卖的这些缺点恰恰是食盐自由运销的优点,所以“公盐贵而污,私盐贱而洁”。亦以同样理由反对茶专卖。主张盐、茶由商人自由经营。这样从商业经济角度反对盐、茶专卖,表现了对市场竞争的理解,反映了对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态度。
四、认为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劳动者和土地的分离,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贫民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连阡陌”,在这情况下,贫民无地可耕,只好“逐末”、“冗食”,靠做小商贩、当帮闲或靠不经常的、非正当的职业维持生活,否则就只好去做租种土地的“浮客”(佃户);而“富人虽有丁强,而乘坚驱良,食有粱肉,其势不能以力耕也,专以其财役使贫民而已”;这样必然造成“贫者欲耕而或无地,富者有地而或乏人”的劳动者和土地相脱离的状况,“田广而耕者寡,其用功必粗”(《第二》),农业生产自然无法得到发展。这里触及到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此书还讨论了货币、财政等方面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富国策”一词,在中国近代成为经济学的最早中译名。从中可见此书在中国经济思想中的深刻影响。
《富国策》共十篇,编入《旴江集》(又称《直讲李先生文集》)。有明清多种刻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李觏集》标点本。

☚ 钱神论   救荒活民书 ☛

富国策

三卷。英国法思德(生卒年不详)撰,汪凤藻译。法思德,英国著名学者,自幼失明,仍矢志勤学,终成栋材。先任英国国学教习,后提升为英国会大臣,凡英国政务涉及法思德所学范围内,无不与他商议后再作决策,故法思德将他平生所学知识撰成此书。汪凤藻是北京同文馆副教习。《富国策》三卷,卷一论生财;卷二论用财;卷三论交易。其所论内容,即为传统经济学三大纲领。此书译文颇为简洁、明了,辞足达意,便于阅读。在西方传入的经济学专著中,《富国策》为最先译成中文的,也以此书为最好,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学理论发展具有一定价值。书前有丁韪良所撰写凡例,称译文脱稿后丁氏详加核对过。有同文馆本。

富国策

富国策

出现于近代的最早的经济学中文译名。(参见“《富国策》”)

☚ 计学   生计学 ☛

富国策

《富国策》

北宋李觏所撰反映其治国富民主张的著作,10篇,载《直讲李先生文集》 卷第十六。策一批评儒家“贵义而贱利”、“言谈非道德教化则不出诸口”的传统观念,强调经济的重要地位。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礼以是举,政以是威,爱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为治者末之有也,是故圣贤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所谓富国者,非曰巧筹,祈毫末, 厚取于民, 以媒怨也, 在乎强本节用,下无不足而上有余也”。并对孔子“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孙,俭则固”提出异议。策二强调垦荒尽地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政府租税收入。主张行抑末之术,使游民归田,“然后限人占田,各有顷数,不得过剩”,但在已是“耕者多”、“地力尽”的情况下,“于占田之外,有能垦辟者”、可“不限其数”。并主张借晁错拜爵之法,“垦田多者给以赏之”。策三认为当时流通中货币不足、物价腾贵的原因在于“用者众”及民间的尚奢之风。主张“明立制度,其用金银上下有等,多少有数,匹庶贱类,毋得僭拟”; 并使“君子小人服章有别,民非布帛毋得辄衣,工机之功,将复其本”,认为规定这样的等级差别后,国家必然“金不可胜用也”,“帛不可胜用也”。策四针对社会因“淫侈亡度,以夺相耀,以新相夸”,致使工商日多,僧尼、冗吏、巫医卜相、倡妓角觗之类日益增多的现象,认为“驱工商则莫若复朴素,而禁巧伪”,认为“朴素立而物少价,巧伪去则用有数”。策五列陈佛教十害及禁佛教十利。策六对“谷甚贱则伤农,贵则伤末,谓农常粜而末常籴”的传统看法提出异议,认为“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主张“盖农不常粜,有时而粜也; 末不常籴,有时而籴也”。为防止谷价季节性波动,使“秋粜不甚贱,春籴不甚贵”,主张健全常平制度以稳定农产品价格。策七论述国蓄济民救荒之策,认为“有备则国之幸矣”,主张“以农末之民各分户等,每于秋成以资入粟,谓之寄留,至凶年则下户之乏食者准数给还,其上户则转资以穷民,书其转给之数,积以岁年,数登若干者拜以爵级,以宠异之”,认为实行这样的办法,将使“富人乐输,穷民受赐矣”。策八专门论述货币问题,认为货币起源系神农时日市交易“轻重之数无所主宰,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之”。分析当时流通中钱币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奸人销之”,主张收恶钱和铜像,铜器以铸钱,认为“恶钱去则盗铸者无用,无用则盗铸自绝矣”。策九提出食盐专卖改革设想,主张借助于商业的职能行销食盐,官府收取盐税以充财用。策十指出私茶“势之所运”无法改变,主张不如一切通商,听其自为,官府只“籍茶山之租,科商人之税”。李觏《富国策》 中对经济地位的重视,对传统崇俭观念的批评,特别是他对传统平籴思想的异议以及他的重商、用商思想,都是很值得称道的。《富国策》 所表达的经济主张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富国策”一词后来还曾被用作西方经济学的中文译名,如19世纪60年代末同文馆设经济学课,以英福塞特《政治经济学》提要为教材,并用“富国策”作为该书的译名。光绪八年 (1882年) 该书并以 《富国策》出版。1886年,英杰逢斯《政治经济学入门》 中译本也冠以 《富国养民策》出版。1894年,英传教士李提摩太译 《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 (次年改 《泰西新史揽要》 出版),其中将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也译作 《富国策》。此后,经清学部审定,将经济学译为“富国学”。陈炽于1896年“为救中国之贫弱”,写出 《续富国策》一书,探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参见“李觏”)

☚ 四时纂要   梦溪笔谈 ☛
000103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