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寄生虫病防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寄生虫病防治

寄生虫病防治

中国幅员辽阔,寄生虫病的种类和分布极为复杂和广泛,其中危害较大的有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称为中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1)血吸虫病流行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上海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346个县(市)。1957年估计有患者一千万人左右,其中40%有症状,5~10%为晚期病人。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面积约1.5亿m2。患血吸虫病的耕牛约60万头。
(2) 疟疾在中国广泛流行。解放初期1,829个县(市)有疟疫流行,占当时全国县(市)数的70%以上。估计每年疟疾病例在三千万以上,云、贵、两广流行最为严重。人类四种疟原虫均存在,而以恶性疟、间日疟为多见。据姚永政等(1936年)报道,云南普洱儿童脾肿率和原虫率分别为56.1%和68.2%,恶性疟占84.8%,混合感染占6.6%。
(3) 丝虫病在14个省、市、自治区的846个县(市)中流行。马来丝虫分布于南方诸省,班氏丝虫分布于北方诸省。流行程度各地不同,感染率超过30%以上的有11个县(市),中、高度(5.1~30%)流行的有374个县(市)。五十年代估计患病人数为3,099万,班氏丝虫病占2/3,有症状者约540万。
(4) 钩虫病流行于江、淮流域的15个省、市、自治区,感染率有的地区高达80%以上。五十年代估计全国钩虫感染者有1.1亿人。人体寄生的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可以单独感染,也有混合感染。
(5) 黑热病在长江以北广大农村,如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诸省和苏北,淮北地区流行;湖北,辽宁,山西,甘肃,青海,四川,北京,宁夏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有散在分布。流行县(市)650余个,五十年代估计病人在53万人以上,在严重疫区,病死率为4%。
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措施 (1) 加强领导,全面规划:1955年冬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后,党中央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九人领导小组,并于1956年把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等多种疾病列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流行地区的各级党组织都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和充实了1400多个寄生虫病防治所、站、组,培训了大量防治技术干部。在流行区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脱产的专业防治队和不脱产的卫生员、灭螺员、灭蚊员,参加防治工作,从中央到基层形成了一个防治网。
(2)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寄生虫病流行区域广,病人多,易感染和复发率高等特性,新中国建立后,全国自开展防治工作以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抓住流行中的主要环节,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防治工作和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环境相结合。总的原则是: 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防止传播媒介,压低其传播能量直到阻断传播; 加强个人和集体防护,减少人与寄生虫或媒介的接触,防止感染。
(3)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防治理论和技术水平: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正确指导,二要依靠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较大效果。1955年卫生部成立了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 (包括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1980年分别成立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和丝虫病专题小组。研究(专题)委员会和专题小组经常召开会议,评议科研计划和成果推广,交流防治经验,进行学术讨论,组织寄生虫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新药、基础理论和中医中药的研究。1958年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改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承担科学研究、协调科研计划、培训干部和情报资料四项任务。疫区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血吸虫病、疟疾或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全国各医学院校设置寄生虫学教研室(组),有条件的还成立研究室。有关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如药厂)紧密结合,加强协作。
寄生虫病防治的主要成就 至1982年全国已治愈新老血吸虫病人一千余万人,治疗耕牛40余万头,经过灭螺处理,约有3/4以上的有螺地区消灭了钉螺。山区和水网地区已基本控制了急性感染。灭螺结合农副业生产,实行综合治理,湖沼地区实行垦种灭螺,扩大耕地五百余万亩。经过考核验收,已有38个县完全消灭了血吸虫病,250个县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
全国发疟人数,1982年已降至204万,比解放初降低了90%。南方诸省的严重疟疾流行区,抗疟成效基本巩固,大部分地区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0.5‰以下,无疟县和低疟县1,756个,共6.81亿人口。居住在年发病率1~10‰地区的约2亿人口。北部和西北部12个省、市、自治区全年发病人数都在300人以下,且系外地感染或输入的病例。1981年有8个省(区)尚存在恶性疟,多见于西南诸省和广东海南岛。三日疟已极罕见,间日疟已成为当前疟区主要虫种。苏、鲁、豫、皖、鄂五省为间日疟流行区,1981、1982年发疟人数虽有下降,但仍占全国发疟总数的80%左右。在媒介防止方面,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对南方疟区的重要媒介微小按蚊、嗜人血按蚊的杀伤效果显著,尚未发现产生抗药性。
各省、市、自治区广泛进行了两种丝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五十年代末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运动。据不完全统计,至1980年全国共血检普查56,122万人次,治疗病人5,989万人次,治愈人数约占原有病人的2/3,估计尚有病人968万人,有严重体症的病人已明显减少。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的县(市)已有265个,占流行县(市)总数的31%。
钩虫病经过多年来的查治,农村建设无害化厕所,施用灭卵粪肥,农民穿胶鞋下地,患病人数已大为减少,感染度明显降低,有体征的病人已很少见。
鲁、苏、皖、冀、豫五省和陕西关中等平原区的黑热病,经采取消灭传染源与传播媒介的综合防治措施后,1958年已达到基本消灭。20多年来防治成果稳定,只在极少数偏僻地区尚发现少数病例。

☚ 传染病防治   地方病防治 ☛
000141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