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寄生虫性脑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寄生虫性脑炎

寄生虫性脑炎

生物病原体如蠕虫(血吸虫、肺吸虫、囊虫、包虫、蛔虫、丝虫、旋毛线虫及血管圆线虫等)、原虫(疟原虫、弓形体、阿米巴、锥体虫、颚口虫等)侵入人体寄生,感染脑部而引起脑部炎症性反应,统称为寄生虫性脑炎或脑型寄生虫病。
脑型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等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在我国流行者为日本血吸虫病。解放前,本病广泛蔓延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造成严重危害。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重视血防工作,成绩卓著,目前疫情已基本控制,并已有数十个市、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亦已显著减少。
脑型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卵异位损害脑组织而产生的疾病,发生率约为血吸虫病患者的1.74~4.29%。血吸虫成虫寄生于门脉系统,虫卵可随体循环或脊椎静脉系统入脑,成虫亦可寄生于颅内静脉窦,虫卵直接沉积于附近脑组织。病理变化主要是虫卵在脑内沉积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及炎症反应,常有嗜酸性脓肿形成,其后病灶周围产生肉芽组织,最后形成疤痕。此外尚有严重的脑水肿反应,甚至脑疝形成,脑血管炎性反应亦常见,并可有虫卵栓塞。
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慢两型。急性脑型血吸虫病多见于青壮年初次大量感染尾蚴者,约在接触疫水后4~6周出现毒血症状及急性脑膜炎症状,如高热,谵妄,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等,经锑剂治疗可迅速好转,少有后遗症。慢性脑型血吸虫病多见,可在血吸虫感染后任何时期中发生,常表现为癫痫和(或)颅内压增高,有时表现类似急性脑血管病。
确诊血吸虫病,根据疫水接触史,抗原皮肤试验及血清尾蚴膜试验阳性,粪检、直肠粘膜活检发现虫卵等一般不难,但需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瘤,癫痫,脑血管病等鉴别。如鉴别有困难,而血吸虫病的诊断已成立,可以先行锑剂治疗,治疗后如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即可帮助诊断。
确诊后即应及早进行酒石酸锑钾20日疗法,其他如吡喹酮、呋喃丙胺、口服锑片等,亦用于治疗血吸虫病,但对脑型疗效不肯定。有明显颅内高压,甚至脑危象者,有时需手术切除肉芽肿后再行锑剂治疗。其他对症处理如镇痉、降颅压等亦应酌情给予。
预后一般良好,85%可获显著疗效,再感染尚可再治疗,疗效仍好。
脑型肺吸虫病 本病是肺吸虫成虫移行入脑所引起,发病率约为肺吸虫病的20~26%。感染来源为摄食未煮熟的感染小蟹或蝲蛄。肺吸虫入颅途径可能是自胸腔沿颈动脉而进入颅内,故多侵犯大脑半球。成虫在脑内爬行引起脑组织破坏、出血及炎症反应,并可形成脓肿,其后形成含有胆固醇结晶,夏科-雷登氏结晶及虫卵、甚至虫体的囊性肉芽肿。以后囊壁上可有钙质沉积。一般先有肺或其他部位肺吸虫感染症状,神经系统早期症状表现类似脑膜炎,随后出现脑部局灶体征,亦有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方式起病,或表现为进行性颅压增高,类似脑肿瘤者。诊断依据为生活于流行地区,有摄食未煮熟小蟹或蝲蛄历史,有脑部炎症,出血或肿瘤症状,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血及脑脊液嗜酸白细胞增高等。从痰、胃液、大便等查得虫卵,或游走的皮下结节活检发现虫体可确诊。颅骨照片有时可发现囊壁钙化,CT检查可显示囊肿,亦有助诊断。
对本病应重视预防,药物治疗以硫双二氯酚(别丁)为最常用,剂量为30~40mg/kg,分三次隔日口服,20~30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疗程,副作用轻。吐根碱及氯喹联合治疗法因毒性大,已少用。对局灶症状及颅内压增高显著者可手术治疗,但术后仍需用别丁治疗,同时用对症处理如脱水、镇痉等。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脑内所引起的疾病。本病主要流行于远东及南美洲,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山东一带流行,亦见于河南、西藏、青海、云南等地。感染来自异体或自体,虫卵进入消化道,孵化成幼虫,随血液、淋巴输送到体内多个脏器成为囊尾蚴,外有囊壁包绕,囊内含囊液,称囊虫结节。进入脑部者即为脑囊虫病。囊虫结节小如米粒,大如蚕豆,一般生存3~10年,可侵犯脑实质、脑膜、蛛网膜下腔、脑池、脑室等,引起脑组织坏死、炎症反应,脑膜及室管膜增厚、粘连,脑脊液循环阻塞,脑积水等。最后囊虫结节发生钙化。
临床症状因所侵犯神经系统的部位及范围而不同,自感染绦虫至脑囊虫病出现一般数年,长者可达30年。主要表现为各种发作型式的癫痫、脑膜脑炎、颅内压增高及脊髓压迫症,可出现头痛、呕吐、颈硬、精神症状、进行性痴呆、失明、失语、瘫痪、共济失调、脑神经麻痹、视乳头水肿等等,有时第四脑室内有漂浮的囊虫结节,在急速转头时突然堵塞其出口,颅压可骤升而突发眩晕、呕吐,甚至呼吸、循环障碍。部分脑囊虫病临床无症状,尸检始发现。在流行地区,有癫痫,颅内高压或多灶性、多变性神经症状,血及脑脊液中嗜酸细胞增多,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可考虑本病,本病患者半数以上有皮下、肌肉或眼内结节,如活检发现囊虫即确诊。颅骨照片发现钙化斑,脑室造影发现囊形充填缺损,CT检查发现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钙化囊肿等都有助诊断。本病需要与原发性癫痫,其他脑寄生虫病、脑瘤、脑部炎症、精神病相鉴别。治疗包括对绦虫病的治疗及对脑囊虫病的治疗,对绦虫病可用
❶灭绦灵:早晨空腹口服1g,嚼碎服,间隔1小时后再服1g,2小时后服泻剂以助排出虫体。
❷35%槟榔煎剂: 200~300ml,早晨空腹服。
❸阿的平0.8g早晨空腹服,同服碳酸氢钠1g,2小时后服泻剂。对脑囊虫病至今尚无特效疗法,如局灶症状明显,定位明确者可以考虑手术,但由于病灶一般多发,疗效常不理想,对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手术,一般症状对症治疗。
脑包虫病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包囊虫病或包虫囊肿。本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棘球蚴感染人体后,可随血流进颅内,在脑组织中或颅骨与硬膜之间发育成包虫囊肿,脑包虫病大多为单发。发病率约为全身包虫病的1%。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其他局灶性症状取决于包虫所在部位,因棘球蚴大部通过颈动脉到达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故局限性癫痫发作和一侧肢体轻瘫比较多见。包虫病亦可存在于大脑半球静区、脑室、脑池内或后颅窝中。诊断要点为: 病人来自牧区,有和犬、羊等牲畜接触史; 有颅内占位病的症状;血和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增高;包虫补体结合试验和包囊液皮内试验阳性和有脑血管造影的特殊表现 (病变区无血管,围绕包虫囊肿的血管移位、变细、发直、呈蜘蛛足样,并环绕呈球形)。气脑造影仅适用于后颅窝包虫的定位。脑室造影可能穿破囊肿造成病变播散甚至过敏反应而死亡,应予禁忌。CT扫描可显示囊虫部位和大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对包虫病应以预防为主。近年来应用甲苯咪唑治疗棘球绦虫效果显著。成人常用剂量每日400mg,连服4日,若已患脑包虫病则应及早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如能完整地摘除囊肿,病人可以恢复健康。
蛔虫性脑炎 由于蛔虫卵污染食物而感染,很少有神经症状,产生脑损害的原因是由于成虫产生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头痛,嗜睡、激动不安,抽搐及意识不清。偶而虫卵进入脑或脊髓,引起局灶性神经症状,如癫痫、舞蹈样运动、瘫痪等,较少见者为蛔蚴移引入脑,引起脑组织出血及炎症、坏死。驱蛔治疗后神经症状常迅速改善。常用药物有驱蛔灵(哌吡嗪),驱虫净等。
丝虫病性脑炎 丝虫病是丝虫在人体淋巴及循环系统内寄生所致的疾病,由蚊传播。微丝蚴可进入脑内,栓塞脑血管并引起显著的炎症反应、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为渐起头痛,淡漠,意识改变,脑膜刺激征及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严重者数日内死亡。诊断主要根据居住于流行地区,血和(或)脑脊液中发现微丝蚴等。口服海群生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预防主要是灭蚊。
旋毛线虫脑炎 旋毛线虫病我国少见,仅西藏、云南曾有报告。通过食入未煮熟的感染猪肉而感染人体,幼虫经血流到达肌肉,内脏及脑。侵犯脑部所引起病变主要是脑膜及脑实质的围血管性的炎症浸润,肉芽肿形成及神经元变性,毛细管内有幼虫存在。神经症状突出表现为脑膜炎,亦可为脑炎,出现头痛,颈项强硬,意识模糊,谵妄及局灶性神经体征,肌无力及肌痛常严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及抗原皮肤试验阳性等。如在血中及脑脊液中或肌肉活检发现旋毛线虫幼虫,即可确诊。噻苯达唑每日25mg/kg,分2~3次口服,5~7日为一疗程对治疗旋毛线虫病有良效。对脑炎症状尚无特效疗法,故以对症治疗为主,有报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治疗疗效良好。
颚口虫性脑炎 颚口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及大洋洲,自然宿主为犬类、中间宿主为鱼及小螃蟹等。人食入未煮熟的鱼肉等而感染,幼虫在脑部引起围血管性的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常可见虫体引起的出血、坏死性窦道。最常见的脑病变是嗜酸细胞性脑膜脑炎,表现为低热,头痛,脑膜刺激征,脑神经麻痹等,亦有疼痛性脊髓损害症状,血及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诊断可根据抗原皮肤试验阳性,血及脑脊液嗜酸细胞增多等,有时在局限性皮肤水肿处可发现虫体。用海群生或噻苯达嗪治疗可能有效。
钩虫性脑炎 钩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幼虫通过接触感染人体,一般不引起神经系统病理改变。钩虫病合并出现的嗜睡、头痛、头昏、耳鸣、视力模糊、食物怪癖、智力迟钝,甚至抽搐发作等神经精神症状,都由于贫血所致。极少情况下钩虫幼虫可异位移行入脑,引起脑膜脑炎。诊断主要是粪便中发现虫卵。治疗包括驱虫及治疗贫血。常用驱钩虫药为四氯乙烯与驱虫净,对幼虫异位移行可用噻苯达嗪治疗。
血管圆线虫性脑膜炎 血管圆线虫是广州血管圆线虫偶尔感染人体的传染病,在太平洋诸岛及东南亚地区流行,人类通过食入未煮熟的蜗牛、淡水虾、蚌蛤、蟹及污染的蔬菜、瓜果等而感染,幼虫移行入脑破坏脑组织引起脑膜及脑实质炎症反应,脑组织明显充血、出血,脑膜增厚,围绕病原体有炎症细胞浸润,小肉芽肿形成。症状因感染幼虫的多寡而不同,典型者在感染后2周出现头痛、颈背痛、畏光、恶心、呕吐、颈硬、感觉异常及神经根痛等症状。脑脊液内细胞数增多,约200~5000,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占10~50%,故本病亦称嗜酸细胞性脑膜炎。病程约数日至1月左右,多数自然缓解,死亡率很低。诊断主要依据生活于流行地区,饮食历史,临床症状及脑脊液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考虑,免疫学诊断方法如皮肤抗原试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等尚未成熟。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痛、支持疗法等。
脑型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所致传染病,在我国由中华按蚊传播,解放后由于重视疟疾防治工作,疟疾发病率已大为降低。脑型疟疾少见。脑型疟疾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主要病变为疟原虫及含疟原虫或色素的红细胞充塞脑毛细血管,引起脑组织坏死,胶质增生,神经细胞变性,脑水肿。临床表现剧烈头痛、高热、昏迷、谵妄、抽搐,局灶性神经体征则因脑受累部位而不同。小脑症状常显著。亦可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病情凶险发展者预后较差。诊断主要依据是从血中找到疟原虫及脑症状。及时而积极的治疗对抢救脑型疟疾很重要,急性期可用氯喹肌肉注射或盐酸奎宁静脉注射,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一旦可改口服时即应改用口服药代替。对神经症状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镇痉药及必要时用镇静药以对症治疗。
弓形体性脑炎 本病由弓形体原虫引起,人类感染途径未明,多数通过食入未煮熟的感染动物的肉类而感染(获得型),弓形体尚可通过胎盘使胎儿患病(先天型)。脑部的主要病变是原虫侵犯血管壁引起脑组织炎症反应、坏死及软化灶及粟粒性肉芽肿形成,病灶内常可发现病原体。先天型者侧脑室旁常有明显坏死带,脑室扩大。神经症状以先天型者为重,表现为脑积水、抽搐、肌张力增高、眼肌麻痹、眼震、小头畸形等。脑脊液压力不高而黄变,可找到病原体。常伴有视网膜脉络膜炎。获得型者很多无症状,侵犯脑部者则表现为弥散性脑膜脑炎,出现头痛、颈硬、意识改变、抽搐、定向障碍、进行性痴呆等。诊断主要是结合临床症状及从淋巴结、肌肉、血、脑脊液或动物接种等找出病原体。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口服乙胺嘧啶50mg,每日2次,数日后改为25mg,每日1次,疗程1月,同时加用三磺合剂1g,每4小时1次。
锥体虫性脑炎 锥体虫病分非洲锥体虫病及南美洲锥体虫病两种
非洲锥体虫病脑炎又称“昏睡病”,由冈比亚锥体虫引起,通过萃萃蝇感染人类。脑部病变为弥散性脑膜脑炎,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及胶质增生。脑症状常于感染后第二年开始出现,初时表现头痛、易激动、淡漠等,渐出现肌无力、舌肌及肢体震颤、病理反射、抽搐、嗜睡、精神症状,最后卧床不起,行为退缩,逐渐昏迷而死亡。流行地区诊断不难,血及脑脊液中可发现病原体,亦可通过动物接种而发现。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是锥虫砷胺(tryparsa-mide)及苏拉明 (suramin),最好早期使用,硫砷密胺(melarson)亦有良效,近年来认为berenil效果最好,
南美洲锥体虫病由枯西锥体虫引起,由椿象虫传播,急性期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水肿等表现,慢性期可侵犯脑部,脑膜及脑实质都可有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并有感染性结节形成,神经细胞破坏,基底节及脑干的感染结节数目最多。神经症状主要是脑膜脑炎,出现精神迟钝、言语障碍、手足徐动、共济失调、抽搐及瘫痪,亦有嗜睡及意识紊乱。诊断主要依靠血清补体试验,血中难以找到病原体。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此型对砷剂无效,伯氨喹啉及8-aminoquinidine在急性期可有效。
阿米巴病合并脑炎 阿米巴病是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偶而阿米巴滋养体移行入脑,引起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临床上常先有肝或肺脓肿,引流术后出现神经症状,最突出者为头痛,并有意识模糊、谵妄、木僵、抽搐、昏迷、亦可有局灶性体征,病情发展急速,数日内可死亡。诊断主要是确诊原发病,结合有脑症状,有时于脑脊液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助确诊,对症治疗,常用药为氯喹及双碘喹啉,脑脓肿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同时给予氯霉素,红霉素等。
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 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是由Hartmanella-Naegleria阿米巴原虫所引起的急性脑膜脑炎,此种阿米巴原虫自由生活于水中,人在疫水中游泳而感染,病原体经口、鼻、颅骨筛板入脑,引起嗅神经破坏及急性化脓性脑膜脑炎,表现为严重头痛、高热、嗜睡、颈硬、嗅觉障碍、咽痛、意识改变、抽搐、昏迷并很快死亡。脑脊液中细胞数明显增高,可达2万,可能找到病原体。治疗主要是用双性霉素B及磺胺嘧啶,双性霉素B可用脑室内注射法给予。

☚ 立克次体脑炎   钩端螺旋体脑炎 ☛
000117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