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寄左省杜拾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①。晓随天仗入②,暮惹御香归③。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④。圣朝无阙事⑤,自觉谏书稀。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乾元元年(758),时岑参由于杜甫等荐在长安任右补阙,杜甫时任左拾遗,同仕于朝。左省:唐代门下省在殿庭之左,故称门下省为左省。杜拾遗:即指杜甫,时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岑参写此诗寄杜甫,杜甫有《奉答岑补阙见赠》相酬。此诗上半写两人分曹办事,下半自伤迟暮而不自由,含意深微。纪昀云:“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全诗字句平淡,但行间隐寓对朝政之忧虑及对身世之感慨。 【注释】 ①二句意谓两人联步同趋上朝到殿庭,然后各按部门分立东西班列。趋:小步急行,表示上朝的恭敬。丹陛:宫殿前涂饰红漆的台阶。分曹:分部门,古代上朝时按各部门官职站班。限:界限。紫微:指中书省。岑参时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庭之右,故又称右省,开元时曾改称紫微省。②天仗:皇帝的仪仗。③惹:沾染。御香:即御炉香,上朝时熏炉中的香气。④二句感叹时光消逝,自己衰老白发,春花又落,不能施展抱负,只能羡慕鸟儿高飞青云。⑤阙事:错误、缺点,错失之事。拾遗、补阙都是谏官,职责是讽谏弥补皇帝的缺点和错误。当时安史之乱未平,朝廷失误甚多,“无阙事”是反话。 寄左省杜拾遗岑 参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首诗大约作于乾元元年(758)。当时,几乎使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倾覆的“安史之乱”刚刚过去,作者从塞外东归,在杜甫等人的举荐下被任命为右补阙。此前,岑参和杜甫的关系就一直很好,在这首写给杜甫的诗中,作者不仅以深沉真挚的语言畅叙了两人的情谊,而且还流露出对时政的关心和不满。从而使两人的友情有了更不平常的意义。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作者与杜甫的友情。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这个句子看起来十分平常,但表现的意思确实是很深沉的。“联步”即“同步”。既然每天都要“同步”去朝拜圣上,还要专门写诗寄赠,可见交情非同一般,此其一也。本来,“联步趋丹陛”,两人的关系已非常亲密,但偏偏却要“分曹限紫薇”——即被东边多植紫薇花的中书省和西边的门下省分开,不能同在一起互相倾诉衷肠,这无形中又写出作者的遗憾来。而这遗憾既不是远在天涯海角不得相见的遗憾,也不是近在咫尺不得相见的遗憾,而是连同朝听政时也不愿分开的遗憾,由此更见出作者与杜甫的关系密切,此其二也。我们再来看诗的三、四句。本来,诗的首联中已有了“联步趋丹陛”句,为什么作者这里又写“晓随天仗入”呢?细细揣摩这句诗,它除了重复上句文意,进一步写出二人形影不离的情谊外,更主要还要写出两人的生活:虽然各自都身为谏官,但在这种所谓的“圣朝无阙事” 的情况下,只剩下庸庸碌碌的混日子的份儿了:早晨一起随着那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同拜君王,晚上又一起把皇家御炉的香气各自带回家中。这样,作者虽然表面上仍然在不露声色地写他与杜甫的友情,歌颂皇家的威仪,实际上已经流露出他和杜甫两人都不被皇家重用的怨望之情。这种怨望之情,既是他们情重如山的基础,同时也系连着他们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切,绝非一般的卿卿我我之辈可比。 我们再来看诗的后四句。既然他们一起为官的生活是那么令人失望,所以产生“白发悲花落”,即哀叹自己华年已逝、无所作为的感情就是很自然的了,只是这种感情由岑参写出来,更容易引起杜甫的共鸣罢了。而“青云羡鸟飞”句颇耐人寻味,它和“白发”句对,既可以做表面的理解,认为岑参仍然是感叹人生易逝,由鸟的活泼可爱而想到人的衰老;同时又暗示了这样一层意思: 我们这些正直的人已经像落花一样无用了,而朝中那些奸佞小人却像鸟飞青云一样轻而易举地取得高官厚禄,为皇帝所重用。因此,句中的“羡”字虽然在字面上当“羡慕”讲,但它却是正话反说,其内涵是很深刻的。正因为如此,“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也就更不能当做一般的话来理解了:圣朝难道真的“无阙事”吗?且不论“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千疮百孔、难以治愈的伤疤,且不论当时土地兼并、藩镇割据的危机正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形成,仅就那些春风得意的“青云鸟”们横行朝中,被皇帝重用这一点来说,就足以使身为右补阙的岑参和身为左拾遗的杜甫感到自己没有能尽到 “拾遗补阙” 的责任了! 因此,这句话同“青云羡鸟飞”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圣朝” 的歌颂,实际上仍然是充满悲愤和无可奈何之情的反语。而“自觉谏书稀”一句,既把话说得委婉到了极点,又把自己那种只好随份守时,对于“安史之乱”后的残破局面无能为力的心情写到了极点——作者把这么多的 “潜台词”全部寄给了 “左省杜拾遗”,恐怕当时也只有他的这位好友才能解得其中“三昧”吧? 寄左省杜拾遗 题解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①。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②。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③。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④。 注释 ①联步二句:叙述两人共朝情景。联步,同行。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分曹,分官署。当时杜甫在门下省,在宣政殿左掖;岑参在中处任右补阙(谏官),在宣政殿右掖。紫微,紫微星座,天子之座,指皇帝设朝的宣政殿。 ②天仗:皇帝临朝时的仪仗。 ③白发二句:悲叹自己年华逝去,只看到别人青云直上。 ④圣朝二句:表面是赞美朝廷没有缺点错误,实际上讽刺朝廷堵塞言路,谏官不能进言。阙,同缺。 赏读 此诗先写诗人与杜拾遗同官早朝,接以议论,述说心中悲苦及深刻的讽刺意义。 首联写两人共朝情景:两个人“联步”同行,走向殿前台阶,按官署不同“分曹”而立大殿之上,等待面圣。这是从诗人早朝场景中截取的一个典型场面进行的细致描写。此句写的平淡,语义明了。 颔联则泛写诗人日日早朝的状态。诗人早出晚归,毫无收获,只是带回一身的“御香”之气。此句也是造语平淡,不见生气。这样的早朝,诗人颇觉无味,因此语句也写得枯燥。 颈联中诗人借花落、鸟飞来描述自己的悲苦境地,从而抒发诗人愤愤不平之恨。满头白发而一事无成,见花落而感年华逝去,怎能不悲伤。青云高高在上还不满足,还羡慕鸟飞起飞落的自由自在。以此与诗人对比,诗人境况更是悲哀,这是诗人看别人青云直上的愤愤难平之叹。 尾联为诗人对当时时事的品评之词。“圣朝”是赞词,而此赞与下文“无阙事”,表面是颂扬当朝盛事,而实为反语。事无完美,怎难毫无缺憾?既“无阙事”当然“谏书稀”,而实质上,作者说谏书稀,不是因为“无阙事”而是因为言路被堵塞。“自觉”虽承上势而来,而意义深远,表面说明一种因果关系,实则揭示朝廷只知享乐,自满为大的情况。 诗人所叙早朝之事令人觉得枯燥无味,而讽刺意义深婉。“自觉”者为谁,虽未言而胜于言,力道深厚,讽刺有力而切中要害。 寄左省杜拾遗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岑参 ←上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下一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曲折隐晦抒发内心愤懑的抒情诗。前半部叙写与杜甫同为谏官 的生活。诗人连续铺写同趋“丹陛”,分列“紫微”,随伴“天仗”,沾惹“御香”等事宜,看 起来尤显威严、高华、富贵,使人惬意。然而,并没有什么安邦定国、扫荡叛乱的重大举 措。朝官的举止只能透露出空虚、无聊、守旧、呆板,只能是空度岁月,消磨壮志,让有 志之士苦恼、倦怠、厌恶。五、六句直抒胸臆,吐露悲愤。此联以花之纷纷凋零,烘托容 颜的衰老;以鸟之翩翩飞翔,渲染青天的高阔。然而诗人“白发”渐多,见“青云”无路, 能无悲乎?一个“悲”字,不正好抒发了诗人对时政和人生的无限感慨么?尾联同前半 部一样,用反语正说法,表面言“圣朝”之明君,没有“阙事”,谏官之“谏言”日益稀少;而 实际说统治者昏庸,自以为无过失,拒绝忠言。一个“无”字,讥其文过饰非,掩盖错误; 一个“稀”字,刺其箝人口舌,压制言论。杜甫为谏官亦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 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乃同一浩叹愤慨之语。此诗巧用反语,寓贬 于褒,绵里藏针,倾诉对朝政的不满,抒发内心的忧愤,有幽思婉转曲折之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