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寄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寄夫
唐代战争频仍,大量士兵从军服役、镇守边关。夫妻分离、亲人流散的现象相当严重。所以在唐诗中,“闺怨” 、“寄夫”一类的作品为数不少。这类作品,大多以妇人思念丈夫为主题,情意绵绵,哀怨动人。然而这些作品的绝大多数,为文人拟作,往往凭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女性的口吻写成; 其中只有少数出于妇人之手,陈玉兰的 《寄夫》 诗,为出自女性所作而又著名的一首。 诗写得通俗易晓、明白如话。先叙丈夫应征入伍,镇守在遥远的边关,弃下妻子在家乡吴地。继以西风骤起,妻子因西风袭身,觉有凉意,立即想到远在边关的丈夫。唐时戍关,一般在西北。北地高寒,使居于南方吴地的妻子因严冬将临而为丈夫的寒冷发忧。于是赶制了寒衣,急急寄出。寄时挥泪作书,备述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以“千行泪”作概括描写,心境宛然如见。最后回到本题,惦念寒流来时冬衣能否已经寄到丈夫的身边。 这诗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真挚。丈夫从军,妻子留在故乡,千里睽隔,两地相思,恩爱夫妻不能团圆,离别之苦,自不待言。在寄寒衣之时,向丈夫捎带家信,应讲些什么呢?纸短情长,难以下笔。这诗以无限深情的语言叙述妻子寄衣思夫的经过。读了这诗,女主人公的多情贤惠和对丈夫的体贴入微,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黄叔璨 《唐诗笺注》说此诗: “情到真处,不假雕琢,自成至文,且无一字可易,几于天簌矣。”是很有见地的。 这诗题为 《寄夫》 ,叙寄寒衣经过,看上去好像平淡无奇,实际结构严密,富有层次,并寓有深意。首句 “夫戍边关妾在吴”,揭示了夫妻分离的严酷现实,诗中的一切都基于这个现实。是一在边关,一在故乡,才有妻子的朝朝暮暮思念丈夫。一般来说,是 “西风吹妾妾忧夫”才萌发起寄送寒衣之念;但从下一句 “一行书信千行泪”所表达的万千情意来看,这句的寓意应广泛得多。“妾忧夫”,实际是时刻萦怀的心病,即使是春风桃李之日,秋雨梧桐之时,同样也会产生思夫、忧夫之念。所以 “西风吹妾”,不过是举一概百的一个例子。在“夫戍边关妾在吴” 的前提条件下,发生在妻子身边的每事每物,其实都可引出对丈夫的思念。故下句即以 “一行书信千行泪”概括表达女主人公天长日久所遇到的种种痛苦。诗意就是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深入的。 在艺术手法上,这诗至少有两点是可取的。首先,它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在传情达意方面,易于直抒胸臆,正与这诗的诉述心意结合,故读来感到情真意切。其次,在使用复字上也是成功的。近体诗一般应尽量避免字有重复。这里上联用了三个 “妾”字,妻子的脉脉情深,呼之欲出; 同时又使诗句前后回环相应,美如贯珠。下联 “行”字、“到”字连用,亦结构缜密,上下呼应,读来琅琅上口,具有优美的音乐感。 寄夫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此诗显著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睽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的感觉,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逼真。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比,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揣想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心中的焦虑。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调。语调对于诗歌,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唱叹的语调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构成此诗音韵美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上口、动听,造成音乐的美感。如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开端,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关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 此外,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成功的。 寄夫
这首《寄夫》诗,是陈玉兰寄给戍守在边关的丈夫的家信,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体贴之情。 古代战事频繁,戍役尤多,加上估客浪子,经年不归,因而夫权至上的家庭的重心,也随着他们东奔西颠,不得安宁。那些稍有文思的才女绣娘便会作些缠绵缱绻的诗词,以表达她们的幽怨和情愫,所以历代寄夫的作品极多。不管她们的夫君怎样,她们的诗都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巧妙机智。如苏惠的回文诗等,藏头露尾,顺诵倒读,真可谓绞尽脑汁,精心制作。那一针针,一字字,都绣着她们的爱和恨,嵌着她们的苦和乐,更凝聚着期待和幸福,你说它带着魔力,也未尝不可。这首诗就是这样的。 诗一开头,便把我们放置在一个广袤无边、跨度很大的空间之中:“夫戍边关妾在吴”。戍,戍守,保卫。边关,边疆,泛指今之大西北一带。妾,妻子的谦称。吴,今之江苏一带。在这样的句子里,“戍”与“在”两个动词并不见得十分重要,关键是在几个对比的三维空间上:夫、妾;边关、吴。夫妻本是同林鸟,而今各在天一方,其中的幽怨自见;边关与吴,相隔数千里,今日交通如此发达,人们尚不免望而生畏,而在不发达的古代,其间的艰难不言自明。不仅如此,三吴江南,四季如春;边关塞外,一派荒凉,气候环境,优劣迥异。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情操,才是此句主脑所在。丈夫戍守边关,不畏艰苦,报效祖国,精神可嘉。那么住在如花似锦的三吴之地的她呢? “西风吹妾妾忧夫”。西风一吹,触着了她的肌肤,微微有些凉意,秋天来了。一年之中季节更换,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十分敏感,对于思妇来说,该是更为敏感的了。因为在季节没有改换之前,她们就得把衣物置办好寄到行人手中。西风好似提醒了她,使她替丈夫忧虑起来。边关与吴地地理上的差异,而且在吴的西部,当然“西风吹妾”的时候,早已吹到夫的身上了。“忧夫”什么呢? 少不了是因为“西风”。西风吹老了岁月,带来了寒冷。身在边关的夫啊,你可着上了御寒的衣? 裹上了棉被? 没有伤风感冒吧? ……而这一切都是做妻子的份内事儿,可自己却一点也不称职。做为一个热爱丈夫的妻子,她不能为心爱的人奉献一切,心中该有多么难受啊。提起笔来,至少可以给丈夫倾吐爱恋相思,安慰他孤茕的心灵。然而纵有千言万语,该从何说起啊!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虽说“家书抵万金”,可有话也说不出。只这“一行书信”里,就已灌注了“千行泪”,还有她的全部思念。在“一行”同“千行”的对比中,突出了这“一行”的至关重要:寒冷到了你的身边(这我已感觉到了),我寄去的寒衣到了没有(邮程太远,我无法知道)?朴素无华的一句话,胜过了多少甜言蜜语!身在边关的丈夫一打开这千里迢迢寄来的“一行书信”,上面满是泪痕,也许字迹已近模糊,家中那憔悴损可意人儿的形象,岂不历历在目。 一封书信只有一句话,而这一句话还十分平常。它之所以感人肺腑,就在于双方当事人的特殊关系,越平常的东西反而越亲切。另外还在于诗人对重复、顶针、对比等修辞手段的运用,如“夫戍”、“妾在”、“吹妾妾忧夫”;“一行”、“千行”;“寒到”、“衣到”等。而“妾”字竟重复至三遍,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诗,重复迭奏如此之多,在近似绕口令的基调中,极尽荡气回肠之能事,却一点也不给人以肤浅之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