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的变迁
家庭功能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家庭功能有生产和消费功能、性爱和生育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等等。家庭功能状况是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传统社会里,家庭功能最齐全、最完整,现代社会里,家庭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村家庭功能的变化 安徽农村家庭功能变化最大的是生产功能。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合作化以前,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生产功能,家庭是重要的生产单位,农民的大部分生活所需都由家庭自己生产。自给自足是这一阶段家庭生产功能的极好体现。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是第二阶段,由于生产劳动集体化了,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步丧失,农村家庭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一个消费单位。第三个阶段是农村改革以后。1979年,安徽农村在全国率先进行包产到户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初,全省农村基本上都实行了这一制度。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家庭生产功能又得以恢复。农村家庭又普遍成为一个生产实体。
但是,改革后的农村家庭生产功能与合作化以前的家庭生产功能又有本质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根本不同,而且更直接的表现在家庭经济结构、家庭经济规模、家庭经济商品化程度上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
农村家庭经济结构的变化 安徽传统的农户家庭主要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以及棉花、油料等是农户经济的主要产品,辅之以茶叶、蚕桑、药材、烟叶等经济作物。农村家庭经济结构非常单一。改革以来,农户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出现了大量的林、牧、副、渔专业户。到1983年,全省5300万亩宜林地、800万亩可养水面中,80%以上实行了专业承包,仅畜牧业专业户1983年即达20多万户。此外,各种农村运销、商业、服务、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户达70万户,占专业户总数的50%。1983年以后,农村各类专业户得到进一步稳定发展(表8-5-9)。二是家庭工业蓬勃发展,各种户营、联合经营的家庭工业逐年增多,已成为农村工业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三是大多数家庭都有一些劳动力在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国营和集体企业做工或外出做工,形成农村家庭劳动力多样化就业结构。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的安徽省农村家庭经济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已不是简单地恢复到合作化以前的状态。
表8-5-9 农村专业户情况
| 单位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农村专业 户总数 | 户 | 169 554 | 137 786 | 218 295 | 225 995 | 249 437 |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 户 户 户 户 户 户 户 | 57 763 2 934 20 480 5 319 26593 5 949 22 089 | 22 624 2 973 15 715 5 746 23 793 7 093 29 858 | 41 309 4 412 14 725 9 388 33 703 15 470 43 753 | 41 613 2 809 11 080 8 591 33 211 15 086 51 445 | 44 828 2 819 13 967 8 273 35 634 19 403 57 337 |
商业、 饮食业、 服务业 | 户 | 20 257 | 23 532 | 39 692 | 45 244 | 48 827 |
其他行业 | 户 | 8 170 | 6 506 | 16 113 | 16 916 | 19 349 |
资料来源:《安徽四十年》 农村家庭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安徽农村家庭在合作化以前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家庭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极低,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家庭自身消费,家庭的生产、消费功能合而为一。农村改革以来,生产功能虽然回到家庭,但农村家庭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农户生产主要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出售给市场换取货币以满足农村家庭的消费功能需求。1990年与1980年相比,粮食商品率从26.6%上升到35%,棉花商品率达到80.9%,油料商品率达到60.8%,生猪商品率上升到51%,水产品商品率上升到42.4%。农村家庭工业更是百分之百的商品生产。
城镇家庭功能的变化 安徽城镇家庭的功能变化和全国各城镇家庭功能变化类似,除了少数个体户家庭外,绝大多数家庭仍然是消费单位。只是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家庭功能变化较大的是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增加,各种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广泛进入普通家庭,家庭集体郊游、旅游和节假日外出活动增多。在子女教育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智力投资方面投入越来越多,占用家长的精力和时间也越来越多。